麒麟是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早在周代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四灵”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征。传说中的麒麟“独角、鹿身、牛尾”,被赋予十分优秀的品质,说它性温善,不覆生虫,不折生草,头上独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因而又被称为“仁兽”。 麒麟形象已有2500年的历史,最初是一种图腾、一种信仰。后来发展到哲学意义,又进入文学领域,如韩愈写的《获麟解》、黄庭坚的《麟趾赞》等。最终走向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成为了陶瓷、年画、剪纸、泥塑、刺绣、金玉饰、建筑、雕刻等艺术创作的素材。如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麒麟送子图”——童子手执莲花,乘麒麟驾祥云而来;又如广州的陈家祠正门两侧的图案中、主殿12扇中屏门的浮雕上、石露台两旁的栏板上都有麒麟形象。
麒麟文化发展到近几百年,更突出地表现为麒麟舞,也就是进入表演艺术领域。麒麟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这是祖先留给华夏子孙的一份宝贵财产。广东是麒麟舞流传较广的地区,全省各地麒麟舞在历史上就各具特色,在今天又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形成了麒麟文化新的风采,如以惠州黄步村为代表的东江麒麟舞、以广州番禺为代表的黄阁麒麟舞、以东莞樟木头为代表的客家麒麟舞。黄步村是惠州惠城区的一个村,村里上到耄耋老者,下至黄毛小儿,人人都能舞几趟麒麟。村民婚嫁、岁时节会,都要舞一番麒麟,以求祥瑞。目前,村里正组织女子麒麟舞队,表演时还将原有的两条麒麟增为四条,又加入了新的伴奏乐器,场面更加恢宏壮观。
黄阁麒麟舞,是广州市番禺区黄阁镇古老的民间舞蹈,已盛行100余年。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其造型为“龙头、鹿角、狮身、羊蹄、牛尾”,以“麒麟采青”为舞蹈套路,长棍武术相引,以广东韵昧的锣鼓吹打乐伴奏,充满热烈喜庆气氛,气势庞大,富有技艺性和观赏性。2001年,一支纯粹由番禺黄阁镇农民组成的麒麟舞表演队代表广东参加“首届全国民间广场歌舞大赛”,获得“山花奖”。
樟木头镇在东莞为客家人聚居的镇,其客家麒麟舞已有300年历史。通常以农村的晒场、空地为表演场地,无需灯光、音响,只伴以一些打击乐器。表演时间为半个多小时。舞麒麟分头套和尾套,分别由两个男青年一头一尾舞动,随着打击乐的轻、重、缓、急等各种节奏,忽而狂欢嬉耍、忽而凌空翻腾,表现麒麟舐脚、滚动、翻腾、采青等动作。
近年来,由于樟木头镇镇政府加大投入,麒麟舞也越办越红火,如今全镇有麒麟表演队13个。2002年春节,樟木头的客家麒麟舞到加拿大表演,受到了热烈欢迎;2003年10月,中国首届麒麟舞大赛在东莞市樟木头镇举行;2005年4月,东莞市樟木头镇被授予“中国民间文艺——麒麟之乡”称号,同时成为“中国民间文艺——麒麟舞培训基地”,并成立了“中国麒麟文化研讨会”。8月,一本由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樟木头镇等单位合编,名为《中国麒麟文化》的专门研究麒麟文化的书面市,掀起了岭南麒麟文化研究的新高潮。
民间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麒麟艺术就是其中一朵美丽的奇葩。保护和发展这一优秀民间艺术,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一项重要工作,已引起了各地文化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相信在多方扶持和共同努力下,这朵艺术奇葩将开得更为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