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清代南海人戴其芬不信邪住进佛山桑园“鬼屋”三子皆考试中举
时间:2009-07-01 |
|
|
在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的观念和现代人不同,很多人都相信有鬼神存在。这种观念反映到对住宅的认识上,就是认为既有“旺丁旺财”的“吉宅”,也有“损丁损财”的“凶宅”,还有人死后阴魂不散,经常闹鬼的“鬼宅”。 活人居住的房子有鬼神作祟,当然是无稽之谈。许多古代有识之士,早已对这种迷信进行批判。如汉代学者王充指出,所谓“夜鬼哭”,不过是秋风吹拂发出的一种声音;所谓“鬼火”,不过是人们夜行见到磷发出的光。在150年前的清代末期,佛山有个不怕鬼的奇人,他结婚后住进一间人们不敢住的“闹鬼”小院。住进“鬼宅”后不仅没有遭殃,还生了三个聪明俊秀的儿子,个个学业有成考试中举,其中一人还考取进士,成为朝廷的一品大员。这个人,就是清代佛山名人戴其芬。 小院无人住一直丢荒 戴其芬是江浦戴氏的后代,先世居南海大同堡绿涌村,后定居佛山。他生于富商之家,饱读诗书,“精研经典,旁及天文地舆,医药卜筮……”他成家后欲觅一住宅,当时佛山有个叫桑园的地方,周边都比较热闹,唯独有间小院无人居住,一直丢荒。人们都说那里闹鬼,半夜常听到好像几个小孩在嬉戏吵闹,还不时传出琅琅读书声。 据戴其芬后人戴平宜记载:在佛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日戴其芬路过桑园,见闹鬼小院树木繁茂,环境幽静,颇有好感,自称一身正气,何惧鬼神,遂入迁此院居住。子夜,听到三个孩童的喧闹和读书声,戴其芬置若罔闻,泰然处之。道光戊申年九月,其芬长子鸿宪出生,小院夜里少了一个孩童读书声;咸丰癸丑年三月,次子鸿慈出生,此时小院夜半只剩下一个孩童的读书声;又过了三年,第三个儿子鸿惠出生,从此小院变得十分宁静。 其实,戴氏三兄弟的出生和半夜孩童读书声的消失并无必然联系,应该说,半夜孩童读书声或许是人们的幻觉而已。 戴其芬学识渊博,教子有方。戴鸿宪、戴鸿慈、戴鸿惠长大后皆为举人,戴鸿慈脱颖而出,由解元考取光绪丙子恩科进士。走上仕途后官至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史称清朝二百多年来广东由军机入相者,唯有鸿慈一人。 扩建旧宅名为“尚书第” 戴鸿慈在北京当官后,将在佛山的旧宅扩建,设有正厅、偏厅、书房、厢房等前后三进,名为“尚书第”。戴鸿慈三兄弟出生的旧屋仍旧保留。戴平宜在《戴鸿慈的家世》一文中称:戴氏后人曾多次修葺此屋,都要保留原来的黄泥地面,就是不能铺设地砖,据说一旦铺上地砖,家宅必有人伤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至今仍是一个谜。 桑园是个很有“灵气”的地方,在戴鸿慈的“尚书第”对面,是戴鸿宪的住宅,右侧是戴鸿惠的住宅。戴鸿惠住宅天井种有一株高大的紫藤,据说这株紫藤很有“灵性”,其荣枯和戴鸿慈的命运息息相关。戴鸿惠之子教育家戴翼丰称:“余家紫藤荣枯适与先伯文诚公(戴鸿慈)相终始,数十年中,每度花放,必为晋升先兆,无一或爽,故曰瑞藤,先祖父因此名书斋为瑞藤书室。” 600年前从广州迁居南海 可惜的是,经过百年沧桑,戴鸿慈的“尚书第”、戴鸿宪、戴鸿惠故居都已折毁。那间传说闹过鬼的小院也早已在地面消失。日前,在戴氏后人的带领下,我们在佛山的老城区找到了桑园的所在地。昔日的桑园已变成了一个绿化广场,在佛山,已没有多少人知道这里曾出过一个宰相。 江浦戴氏家族,是安徽戴氏谯国望族的后代,600多年前从广州城西徙居到南海大同堡绿涌村。在绿涌村有一座戴氏大宗祠,这座宗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原宗祠三进建筑先后损毁,仅剩部分前墙和祠内“门官土地”砖雕等。2001年秋,戴氏后人在原宗祠地基位置重修戴氏大宗祠,宗祠立面用青砖砌结,石雕、砖雕、木雕、灰塑、门神等力求保持原貌。“戴氏大宗祠”牌匾是戴鸿慈题字。戴氏后人还将多年来收集的戴鸿慈历史资料陈列于宗祠内,以缅怀先辈,教育后人。 戴氏大宗祠,前面“明堂”开阔,保存了自古以来就有的一个生水塘,近处有一笔架山作“案山”,远方有西樵山作“朝山”,人文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一完美的格局。 出洋考察外国政治 戴鸿慈,字光孺,号少怀,广东南海人。生于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光绪二年中进士。仕至礼部尚书、法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是清末一位具有爱国思想,享有“知新”时誉,成为朝中官僚立宪派的一品重臣。是清朝二百余年广东省籍任职最高的官员。 《马关条约》签订后,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戴鸿慈直陈《善后十二策》,奏请设军屯、筑铁路、开煤铁、广铸造、召对群僚、变通考试等。均为切中时弊的建议。 他是清廷出使东西洋考察政治的五大臣之一,著有《出使九国日记》,与端方同辑《列国政要》,及《欧美政治要义》进呈。 宣统二年正月,戴鸿慈病逝,赏加太子少保衔,谥“文诚”。戴鸿慈奉葬于广州白云山,该古墓于一九九三年八月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