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57年的“十三行”到1957年的“广交会”,整整相距200年,广州都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集中地,且历史的场景总是惊人相似,历史的指针竟然这样巧合。然而,广交会和十三行各自所处的时代却折射出不同的历史方位,在百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展的时候我们对中国外贸史一再选择广州的感慨之余可以再作些深入思考。
1757年,大清国的统治者乾隆皇帝诏告天下,关闭沿海各个海关,划定广州十三行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的口岸,史称“一口通商”。广州,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中国最繁华的商贸都市之一。早在《汉书?地理志》中就有记载:“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到了18世纪,广州更是世界商人向往的“圣地”,美国人亨特在他的书中写道:最壮观的景致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1850年的世界城市经济十强排名中,广州位列第四。“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就是人们对广州当时繁华程度的一种描述。在美轮美奂、古色古香的“南海神”、“广州日报号”珠江仿古游船的流动海上丝路博物馆内,就有对上述历史情形的展览。
然而,在历史上,广州十三行当时实际面临的情形是,由于英国商人多次违反清政府的禁例,并有不断“移市入浙”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又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和不安。乾隆皇帝开始是下令增加浙海关的税收,以图抵制外船北上,并使其觉得无利可图而返回广东,但皇帝下令增税的这一措施并没有带来明显效果。后来,乾隆皇帝干脆宣布封闭闽、浙、江三海关,而仅保留粤海关独口对外通商,至此,偌大的清帝国只剩下广州一处对外口岸。全国进出口货物汇集广州,十三行虽然迎来了最鼎盛的时期,而这背后的历史方位却是封建制度变得烂熟,天朝力图紧闭门窗,唯我独尊、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给中国埋下了1840年以后近百年间的祸根。
1957年,中国政府决定在广州创办一年两届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作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50年来从未间断,过去的百届广交会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透过广交会这个窗口,让世界了解中国,也使中国了解世界。广交会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缩影,广交会是中国商品进军国际市场的优质平台,是中国企业走上世界经济舞台的快速通道,也是一个功能更强、辐射更广、影响更大的国际会展中心。广交会的勃勃生机,折射出更加开放的中国所焕发出来的旺盛生命力。未来的百届广交会,又将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再创辉煌,这与1757年时的“广州十三行”是完全不同的历史方位。现在,中国已经跃居全球第三大贸易国,中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继续办好广交会,已经是中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交会不仅会继续办下去,而且一定会越办越好。
由此可见,百届广交会和二百多年前的十三行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方位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庆幸广交会还在广州,百届广交会后更彰显了广州人的开放精神和进一步融入世界的坚定信心和广阔胸怀;我们庆幸百届广交会后,广交会将以更新的姿态步入出口和进口并重、领域更宽、层次更高、舞台更大的世界一流贸易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