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从辛亥革命开始时比较妥当的”,(第一部)“自日本回国,满腔热血,要推翻满清王朝,建立共和国,但革命失败了,他陷于失望之中;第二部开始,大革命失败了,又是一个大失望,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家’完全绝望了,看到无产者才有将来,成为共产主义者。这从结构上讲也很好”。(4)“鲁迅的性格要全面写出来,光写硬骨头是不行的,他很风趣,但原则性强,一翻面,不认人。”(5)“关于人名问题可以真真假假一番”。(6)关于王金发如何写的问题,“王的事迹要核一核”③。
夏衍的这番讲话不仅明确指出了创作《鲁迅传》剧本的政治目的,而且也指出了剧本应采取的篇章结构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等,从而为剧本的创作指明了方向。《鲁迅传》创作组很快就在此基础上写出了《剧本提纲草案》。
4月16日,夏衍又召集了《鲁迅传》顾问团开会,讨论剧本的提纲草案。陈白尘介绍了剧本的初步构思:剧本分八段,“上部断在北伐和大革命失败,下部结在长征胜利”。茅盾、巴金、周建人、阳翰笙、邵荃麟等人对剧本提纲草案进行了评议。茅盾说“关于结构问题,主要根据历史事实,有些地方允许虚构。私人生活可以避开不写。(夏衍插话:对海婴可以写一些,这样便于表现鲁迅的人情味。)这可以写,但分量不多”。
巴金指出:“凡是合乎鲁迅性格的,可以创造一些,不必完全拘泥于事实。对反派人物,可以夸张一下。有些人物可以集中概括;有些人物与戏的关系不大,可以不要。”邵荃麟指出:“写鲁迅要写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从民主主义走到共产主义的道路”,另外“我们的一些同志曾说‘鲁迅在五四前后是进化论,1927年以后才转变为阶级论的’,这个说法,不够恰当。人的思想不能分割,不能一刀切的。”
夏衍最后强调指出:“整个戏最主要的两点:第一,必须以毛主席对鲁迅的评语为纲,以中国革命为背景,写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和思想上经历的变化,·……第二,是党的领导,特别是党对文艺运动领导的一条线。……鲁迅的进步实际上是靠拢党,思想上起了变化的结果。鲁迅和党的关系早在广州就开始,不是直到左联才开始的,更早的还有李大钊,这条线应该写出来。”④
创作组在听取了顾问团各位成员的意见之后,又得到了奉陈延年之命与鲁迅联系的原中共中山大学支部书记徐文雅提供的鲁迅与陈延年会见的资料,并赴广州等地参观访问,然后回到上海开始创作剧本详细提纲。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创作组写出了《剧本详细提纲》。剧本上集的提纲共分四章:第一章“辛亥革命时代”,第二章“五四时代”,第三章“五卅到三一八”,第四章“一九二七年大革命时代”,描述了鲁迅从执教绍兴到离开广州奔赴上海的斗争经历,并重点突出了鲁迅和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陈延年等人的亲密关系。毫无疑问,这个《剧本详细提纲》按照夏衍等领导人的指示,突出了共产党对鲁迅的影响和领导,但是没能把握好鲁迅和共产党亲密关系的度,以至于太突出鲁迅的革命色彩了。
6月18日,夏衍到上海传达了顾问团对《剧本详细提纲》的意见:
最主要有两个问题:一,还是个老问题,从辛亥革命起,中国历史还是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作为背景,洋人这条线不清楚。毛主席讲鲁迅反帝反封建很彻底,鲁迅的对手是洋人,在戏里这条线不清楚。……二,鲁迅在前集中调子高了,下集难以为继。……在第一部中已经有些像共产党员了,虽然不是党员,但有地方看来好像比党员还坚决,这样,后集难以为继了。鲁迅是硬骨头,有坚定的原则性,但表现形式应前后有所不同,到后来在党的影响、领导下,才更加光彩。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时和后来写《阿Q正传》,对农民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站的地位是同情的地位,……(农民)实际上不是不争,广大人民在进行无数次的斗争……鲁迅不可能不感受到这一点。
夏衍最后指出:“骨架基本上不动,结构再坚实一点,可删一些,可增一些,《鲁迅传》搞到这样是不容易的,有戏。”⑤
创作组按照夏衍的指示开始创作剧本,陈白尘负责创作剧本的上集,柯灵、杜宣负责创作剧本的下集。11月27日,陈白尘写完了剧本的上集,这是剧本的第一稿。该稿在《剧本详细提纲》的基础上吸收夏衍等人的意见作出了部分修改,有所进步,但是篇章结构未动,仍然分为四章。另外,描写鲁迅革命活动内容的章节仍然较多,鲁迅的革命色彩仍然比较突出。
陈白尘稍后又对该稿作了局部修改,然后刊登在1961年2月出版的《人民文学》杂志上,这是剧本的第二稿。该稿最大的变化就是取消了原来的篇章名称,另外增加了描写鲁迅和农民的关系以及鲁迅在五四期间的文化活动的内容。剧本发表后获得了热烈的反响,一些高校师生还召开座谈会讨论这一剧本。为了听取各方面对剧本的意见,林默涵在3月6日召集了在京的顾问团成员和部分专家的会议讨论这一剧本,同日,夏衍也在上海召集创作组和摄制组人员开会进一步讨论剧本。笔者所搜集到的这份资料就是林默涵主持召开的这次座谈会的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