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鲁迅传〉座谈会纪录》的主要内容
从会议记录上可以看到,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有陈白尘、唐弢等在京的创作组成员,有林默涵、许广平、阳翰笙(中国文联副主席)、陈荒煤(文化部电影局局长)等在京的顾问团成员,有章廷谦(川岛)、曹靖华等与鲁迅有交往的人士,此外还有严文井(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兼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何其芳(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袁文殊(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陈笑雨、李希凡、袁水拍等文艺界的领导人和专家学者,会议由林默涵主持。
陈白尘向大家介绍了剧本第二稿的修改情况:
这次修改,主要改了两点:
一,加强鲁迅和农民的关系。这主要在第一章里,表现在他和闰水、阿冬等人关系上。幼年时代的鲁迅和农民的关系较深,但很难写,很难集中。要写,可能写得很长;而且幼年时代抒情的东西多,和后面生活统一不起来,又不敢放手虚构,因为没有资本,真是捉襟见肘。
二,关于五四运动。五四包括文化运动和爱国运动,上次稿对后者着笔太多,这次着重在写《新青年》。鲁迅和五四直接关系的材料极少,只是在当天向刘半农等人询问过运动的情况,十分关心。他主要是参加《新青年》活动。但是关于鲁迅与《新青年》关系的材料也不多,除了《呐喊》自序等文章以外,只有关于《新青年》的几封通信,第二章中关于《新青年》的一场戏就从这几封信中化出来的。大钊同志对鲁迅作品很赞扬,李星华的文章曾着重提到过,另外,从鲁迅日记中看出,他们之间通过不少信。第二章中即五四时代,只能尽量突出他们三个人的关系来写出鲁迅,除此,还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关于胡适的材料是不能虚构的,不然,将来他要否认。《新青年》这一次编辑会议虽没有根据,会上的话却有根据,他的思想都有根据,思想他是赖不掉的。
从陈白尘的上述介绍中不难看出他创作剧本的艰难:首先要尊重夏衍等领导人的意见,写鲁迅与农民的关系,这是为了突出鲁迅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色彩,以便描写后来鲁迅在广州时受到共产党的教育认识到农民的革命性后的思想转变;其次,为了写出鲁迅在五四时期的文化活动,突出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紧密关系,不得不从有限的资料中虚构鲁迅与胡适在《新青年》编辑会议上的争论的情节;另外,还要按照政治要求,有意地突出李大钊对鲁迅的引导,并同时回避鲁迅和陈独秀的联系。
从会议记录中也可以看出与会者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问题(按:以下引文除注明外均引自《〈鲁迅传〉座谈会纪录》):
(1)关于鲁迅形象塑造的问题
剧本中为了突出鲁迅的斗士风采和革命性多处描写到鲁迅怒斥对手的场面,部分与会者对此提出了批评。许广平说,剧本在许多地方写到鲁迅怒气冲冲,这不符合鲁迅的性格。“鲁迅就是对敌人说话也不都是怒气冲冲的,他的笔调很凶,见了人并不那样。”李希凡认为:“鲁迅的性格一方面是‘横眉冷对千夫指’,同时又很老练,有幽默感。剧本强调了严肃的一面,后一面比较弱。”
川岛指出:“有好几处写到鲁迅‘双目怒视’、‘怒目直视’等,自然用眼睛表示鲁迅的感情是需要的,但不要过了,鲁迅不大这样。”曹靖华也指出:“用《鲁迅传》作题目,就要更全面、更广阔的表现鲁迅紧张、严肃、战斗的一生。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精神当然应该突出表现,但是除了这一方面以外,还有所谓鲁迅的讽刺、幽默的一面也应该稍有表现。因为这是鲁迅的武器之一,这讽刺武器的威力,有时并不亚于投枪、匕首,这也应该适当表现,现在剧本中后一方面表现得似觉不足。”
一些与会者也对剧本中关于鲁迅性格的描写提出了批评。唐弢说:“节奏太急促,一个运动接一个运动,生活写得少了些。如果拍三、四部片子,波澜起伏就可以处理得好一些。上集他是独身的,下集里家庭生活是否可以多一些?有些生活细节对刻划他的性格有帮助,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他的性格。”
曹靖华也指出:“鲁迅也很有风趣,很随便,真所谓嬉笑怒骂皆成学问,对同志很亲切,这是他为人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敌人善于讽刺,这讽刺有时令敌人感到连地缝也钻不进去。因而对剧本写的鲁迅,作为一个全面的活生生的鲁迅来要求,还不够。……剧本中把鲁迅写得过于严肃了,实际上他对同志很风趣、很随便,但在风趣、幽默中蕴藏着深厚的爱。因而,不要把鲁迅写的只知‘冲啊、冲啊’的,这样太单调了。”
剧本也写到了鲁迅幽默风趣的一面,但是不太真实。何其芳指出剧本中写鲁迅的幽默的一面不太像,如“鲁迅说‘张棣华万里寻……未婚夫……’,这种玩笑不像鲁迅的口吻。”川岛也指出:剧本多处写到鲁迅摸着脑门激动地说话,但他不大见鲁迅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