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第一掘手“不敢挖”
解说:在当时中国文物考古界,长陵的发掘可以说是最为重大一项工程,因此,考古人员的业务水平也必须有所保证。于是,科学院考古所德高望重的老前辈,58岁的白万玉从河南工地上被急调回京,对十三陵进行勘察工作,但是白老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庞中威:调查了以后呢,白万玉不敢挖,白老他不敢挖。他说了,当时长陵是一个开放的公园,不卖票,随便看。就干干净净的都有人管理,白万玉一看啊,这皇帝陵没挖过,把这个公园,人家一个开放的一个公园,给挖个乱七八糟,找不着地宫门,给把这个陵给挖烂了,白万玉说呀我负不起这个责任,我也丢不起这个人,白万玉不挖。后来白万玉就给夏鼐所长建议,建议以后先挖一个别的陵,做一个试点找到经验以后,反过来再挖长陵,这是白万玉的建议。
解说:白万玉是中国第一代考古专家,当时人称“考古所第一掘手”,说话很有分量。他的建议传到吴晗那里,让副市长也感到了压力。其实吴晗身为明史专家,比别人更清楚那些埋藏文物的价值,因此他也只能采取慎重的态度。那么究竟找哪个陵来进行试掘呢?一筹莫展之际,考古所那里突然传来一个天大的喜讯:“定陵南侧外墙皮有几层塌陷,内有砖砌券门的迹象。”
主持人:当年就是在这个地方找到了那个所谓塌陷的那个小洞。就是大概是在,他们说要一个人踩在肩膀上头才能看到那个洞口嘛,应该是在这个位置,那么高一点,对吧。
王岩:现在呢这修的是发掘以后又重新给它做了一个门。其实过去的话应该是所有的砖,像这样一样是横着这么砌过来的,就是你看不出痕迹的,那么现在的话呢,就因为打开了嘛,就是所以干脆就做了这样的一个门的样子,所以你看这个水泥糊的这个,看得出来是后来新的。
墙皮塌陷定陵“有洞可入”
解说:用青砖筑起的坚固城墙上,怎么会出现这样一处特殊的塌陷呢?古代修筑皇陵,是一项极其重大的工程,偷工减料的是绝不可能的,那么难道是有意为之?顺着这一思路,考古队员们最终找出了答案:这里面隐藏的,是为皇帝棺椁入葬专门留出的门洞。
主持人:当时候他们发现的这个洞肯定就是这个券门的这个上头后来砌的砖。棺椁入葬以后又重新封上,因为重新把这个墙砌上以后,经过长时间的有点塌陷,所以上边有这个露出来,因为它这个地方的砖等于跟过去的城墙它不是一体的,所以当时候的话,他们说叠罗汉要叠这么高,趴在那个上头往里头照这里头肯定是个空的么,而且看得出来当时候的土大概也就到这,这个上头是没有土的。
解说:定陵“有洞可入”消息传到了吴晗那里。同时,十三陵管理处也传来意见说,鉴于定陵相对安静,并且距离村庄较近,考古队进驻后生活起居会比较方便,所以建议试掘定陵。这一连串的喜讯让吴副市长兴奋异常,他立即写信给了郭沫若,并再次上报周总理,得到了最终的同意:在步骤上先试掘定陵,再发掘长陵。这一天是1956年4月11日,第二天,吴晗收到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来信。
主持人:你看啊,这个郭沫若给,郭沫若接着,郭沫若接到了这个习仲勋的信以后马上又给吴晗写了一封信,都是在这一天,都在这一天。高兴了,对。吴晗市长您给我的信我转给了习仲勋秘书长,他并请示了总理得到同意是很愉快的,习秘书长已有信给您要您负责处理,今后就可以放手做了,我望您趁早再召集文化部和科学院有关同志,商讨进一步的具体措施,祝成功,大家就等着挖了。
庞中威:对。
寻找通往地宫的道路
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十岁登基,年号万历,庙号神宗,他是明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整整48年之久,有人说他才非庸常、笔擅八法,也有人说他一生酒色财气、鱼肉百姓,明朝的衰败自万历开始。这位天子在58岁那年走完了荒诞的一生,住进了精心为自己挑选的阴宅中。1956年5月17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帝王陵墓的考古发掘,就在埋葬这位倒霉皇帝的土堆上正式动工,摸索着向他沉睡的棺椁迈进。
万历皇帝的定陵确定为试掘对象之后,考古队便进驻了这里。虽然谁都知道皇帝的棺椁就在那土堆之下,虽然已经有塌陷的砖墙作为突破口,但是由于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经验,考古队员们依旧不知从何入手。最后的办法,只能从那个城墙的塌陷处开始,边挖边找。幸运的是,不久之后,他们就有了发现。
主持人:王先生,这个就是当时侯打的第一条探沟,然后进来的是吧,等于就实际上从宝顶的围的这个墙底下给穿过来的,穿过来进来以后就发现其实它左右已经是有砖墙砌着,有一个大的一个坑道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