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对于丝织品的保护啊,到目前来说,不光是在国内,到国外,都没有一套科学的办法。当时的是,出土时候,大家当时看了纪录片可以看到,那个颜色很鲜艳的。它特别用那个金线,孔雀羽线,织锦装花,那很漂亮。但是出来以后呢,出土以后,由于咱当时没有很好的保存条件,你达不到那个恒温恒湿的条件。所以它风化得比较厉害。曾经出现什么问题呢,当时学习苏联,把丝织品上面刷一层那个有机玻璃,想着认为那个能够保护下来。实际上刷了以后呢,损坏得更厉害,它脆了,酥了。这都是,这都是教训啊。现在就是最原始的办法呢,就是放在那不动。
无正确保存方法国宝损害严重
解说:保护的方式居然就是放着,其结果可想而知。从这两件服饰的原件和复制件的对比照片,不难看出它们的风采已经褪色了多少。更加糟糕的是,用来保存这些国宝的库房,居然就是一些普通的屋子。
王岩:咱们这个库房条件很差,就是一个普通库房,还漏风,像那个马王堆,建的博物馆,发掘了女尸以后是吧,建了一个恒温恒湿博物馆,它那都相对来说文物保存时间都长,咱这个没那个条件。这个从以后呢,特别是从我来到定陵以后,一直呼吁这事,一直呼吁,应该建立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库房,可是一直没有。
主持人:也就是说这一批从定陵里头出来的丝织品,从1958年出来以后,到现在都是处在一种自然状态下。
王岩:如果你要是这地方出土这么大量的文物,保存不了,那是很大的损失。
文化大革命定陵地宫惨遭破坏
解说:文物保存条件糟糕还只是问题的一小部分。众所周知,1958年以后,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地到来,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在这近20年的风雨飘摇中,定陵和从中出土的文物,一直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1966年8月,荒唐而又辛酸的一幕终于发生了,死去将近400年的万历皇帝和孝靖、孝端两位皇后,被红卫兵小将们又安排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葬礼,而且还是新式的火葬。
王岩:文化大革命,把那个帝后的骨架,拿到就是这个陵前那个广场,进行一番批斗。就对着尸骨批斗。批斗以后,然后都烧掉了,这个当时没有阻止了,这是很可惜的。因为后来考所有搞修复室的同志,他们搞这个,雕塑泥塑的,他们技术很高。如果这个骨架保存好,保存好,保存下来的话,他会能把它复原起来。
主持人:对呀,我看到现在他,比如说那个颅骨只要基本上大体在,还不要全部在,就生前的那个相貌基本上都可以复原出来。
王岩:都可以复原出来。是这样,那是很可惜的,现在没有留下任何参考资料。
解说:万历帝后的尸骨被焚,记下了中国考古史上最为辛酸的一页。文革风暴中,不仅仅是这些“地主阶级的总头子”,就连当年发掘、保护他们的人们也遭到了殃及,于是继续发掘长陵的计划也没了下文。直至1976年尘埃落定,人们才逐渐想起这座唯一被挖开的皇帝陵墓,想起还有大批的文物依然没有整理。于是,定陵发掘二十多年后,它的考古报告才正式开始撰写。
发掘二十年后定陵考古报告才撰写
主持人:您是哪一年进入这个定陵的这个工作的呢?
王岩:我是1979年,当时是夏鼐所长提出来要整理定陵发掘报告。
主持人:对,就定陵的发掘报告一直这么久就拖着的。
王岩:二十多年一直停着的。
主持人:然后做了几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