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只有中国人没有狭隘的国家观念,才没有狭隘的民族意识,以中国人大公无私四海为家的精神,就能够稳定世界的和平,就能够为人类谋福利……此新中国文化之路,也就是世界文化转变之所趋向。我们固要发挥中国的长处,吸收外国的长处;而他们不领取中国的长处,世界人类更无从得救。”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2011年10月18日第17版,作者:彭俐,原题:《胡同生出个梁漱溟》
从空中俯瞰北京纵横交错的胡同,很像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大厅。胡同两边那些古老沧桑、内涵深蕴的民宅,如同馆内走廊两边古色古香的书柜。书香北京可不是说说而已,多少历史遗存与历史人物作证,那真正是名副其实。你随意走进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合院,兴许就会撞见一位了不起的大学问家。京城人何止是见多识广,更可贵是好学深思。
余生也晚,若再早出生五六十年,说不准还能和梁漱溟先生成为发小,或是中学同学。梁漱溟先生1893年10月18日生人,今天偏巧是他的118周年诞辰。在人们正在谈论的北京精神里,应该有求真的信念、向上的意志、说实话的勇气在。唯此,方不愧为是一个以大城北京为出生地的人。梁漱溟先生耿介一生,因其求真向善而“骨头最硬”。
梁漱溟先生曾以中学毕业的学历,受校长蔡元培之邀成为北京大学教授。这样的奇闻,在近百年的时间里绝无仅有,恐怕只有在书卷气甚为浓厚的京城才会出现。事实上,社会上全靠自学而成为饱学之士者大有人在,只是缺少像蔡元培校长那样的慧眼与魄力,于是人尽其才便也成了了不得的大事情,并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近年来,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一直在热播国学,而最适合给国人讲国学的人物,非新儒学代表人物梁漱溟莫属。他始终如一地褒扬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学,与批判儒家文化的鲁迅先生形成鲜明对比。他95岁的人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等。
如果说现在不少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那一点儿不奇怪。今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国力一天天强大,国际地位明显提升,文化人借此恢复民族文化自信心再自然不过。但是,生逢乱世,饱经扰攘,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却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者,乃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某是也!
一个胡同传奇近在眼前,胡同生出“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