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也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把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更加重视节能环保,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统筹城乡和区域环境保护,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其中,夏粮实现连续六年增产,畜牧业生产增势平稳;工业生产加快回升,工业利润降幅减缓;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国内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转移性收入增幅较大;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金融机构贷款大幅增加。但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切实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把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更加重视节能环保,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统筹城乡和区域环境保护,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经济回升的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保增长和调结构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结构调整使增长更上层次、更有后劲、更可持续,并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虽然我们面临着保增长的繁重任务,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方向不能动摇。要以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生产能力,形成发展新优势。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要充分利用外贸发展基金和信贷等手段,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支持。要加大出口信贷支持力度,适当增加重要能源、短缺原材料、关键技术和先进设备进口。
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知识和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当前,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必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推动我国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要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支撑重点产业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要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适应市场变化,推进产品创新。要支持和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进一步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要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毫不松懈地做好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战略上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把生态环保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工作力度。一是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管理规定,强化用地审查、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价,从严控制“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继续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完善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二是突出抓好重点工程和重点领域,加大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投入力度,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等措施,支持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示范推广、能力建设,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四是加快高效节能产品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