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天津东丽区三十年发展之“关键词”
|
|
时间:2009-09-14 |
|
改革开放使东丽区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不断生长和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开拓发展的奇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曾在区委宣传部、区广电局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有幸亲历并记录发生在身边的这一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临之际,回顾、“搜索”那段历史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深刻轨迹,我试以“关键词”的形式予以解读,以期引起共鸣。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拉开了神州大地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初期,东丽区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作为大城市近郊区,大批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开拓意识,推进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储运第一村:1982年,地处津塘公路十号桥的军粮城镇东堼村,敏锐地抓住天津港疏港扩运的机遇,利用地理优势,买汽车、建仓库、兴建铁路货运专用线,主动为港口集散运输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首开农民搞储运之先河。依靠储运业发展积聚的资金,该村八百多户农民住进了集体兴建的别墅式新楼房,成为年创产值上亿元的津门储运第一村。以此为发端,东丽区的仓储运输业形成迅猛扩展之势,从业农民达数万人,全行业年收入曾达到5亿多元。为以后东丽区向三产领域全面进军,积累了资金、能量和经验,奠定了东丽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
外贸专业村:早在1975年,苗街村就与市外贸部门合作建起了出口蜡烛厂。1984年,摆脱了极左思想桎梏的苗街农民以外向型企业为导向,不遗余力地发展“三来一补”等外贸加工生产,制桶厂、羊毛衫厂、木地板厂等外贸企业扩大到十余家,在津郊农村率先建成了中外合资企业——太阳毛纺有限公司,外贸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外汇一千多万美元,被誉为“外贸专业村”,东丽农民历史上第一次走上国际经济大舞台。发展外向型经济自此成为东丽区利用区域地缘优势,迈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区招商引资,扩大开放成燎原之势。直至今天融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新格局。
乡镇企业崛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在广大农村异军突起,其鼎盛期全区乡镇企业达上千家,极大地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1986年,现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刘乃兰,挑起荒草坨乡洗衣粉包装厂厂长的重担,从给国企产品做包装加工起步,靠艰苦奋斗、科技创新,相继建起了纸箱厂、印刷厂、冷食厂等十几家企业,1994年组建了全区第一家乡办企业集团——华明集团。历经二次创业、股份制改革和跨行业跨地区综合拓展,与时俱进长盛不衰,如今年创产值已增加到20多亿元,成为东丽区和本市乡镇企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乡镇企业是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为推进开放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也为东丽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迅速走向城市化提供了积累和条件。
民营企业腾飞:1988年11月,新立街四合庄村青年武振海注册成立了本市第一家私营企业——华特食品有限公司,后扩大为大亨集团公司。他们生产的大亨牌果茶饮料风靡津门,年创产值达6500万元,跻身全市私营企业前列。1992年,又一家私营企业——富士达自行车有限公司诞生,他们以新的组装方式生产各种自行车,花色繁多,市场热销,当年产量就达到30万辆。这两家企业的崛起带动了全区个体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此后,随着应大皮衣、金桥焊条等民营企业扎根东丽后来居上,在全区经济总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一,汇成了东丽区民营经济兴旺腾飞的时代潮流。
农业产业化:当农业生产进入产业化经营的新阶段,大毕庄镇赵沽里村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依托蔬菜生产基地,兴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1996年6月,由该村农民兴建的金钟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期工程竣工。嗣后,历经改造、扩建,形成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拥有蔬菜、果品、粮油、水产等交易区,仓库、冷库、农产品加工车间齐全,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国家级综合批发市场和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交易额46亿元,居全市各类大型批发市场前列,为本市和三北地区农产品产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后,适应都市型农业发展,大顺园林、国顺肉联等企业将园林花卉、农畜产品加工做成了新兴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向产业化发展。
东丽湖:一座为解决农业用水而修建的水库,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靓丽转身”变为天津市著名的旅游度假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发建设到如今已成为名闻遐迩的东丽湖,自然生态依旧,荒寂面貌大改。依托旅游业发展,它靓妆打扮笑迎八方来客,汇聚了国内外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万科、朗钜等著名企业纷纷在此投资开发,世滑赛等国际性赛事竞相在此举行。旅游度假、文化产业、商贸服务、房地产开发方兴未艾,开创了全区三产服务业的新局面,成为东丽区一张亮丽而自豪的新名片。
“六路一广场”:以扩建改造张贵庄中心城区跃进路等六条主干道路,新建东丽中心广场为目标的“六路一广场”建设工程,于2003年3月启动,历时半年,于当年“十一”国庆节胜利竣工。这项工程是东丽中心城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项城建工程,彻底改变了中心城区的环境面貌,提高和完善了城区功能,打造了东丽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新形象。与此同时,配合世纪大道、高架轻轨等市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了城乡道路、自来水、燃气和供热管网的扩建、改造。大规模的城镇基础设施、民用设施和交通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提升了东丽区的城市化水平,为东丽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空港物流加工区:2002年10月,位于天津机场东北侧,规划面积42平方公里的空港物流加工区开始启动,这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又一重大举措,也为东丽区加快国际化、外向型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空客A320、航天航空城、机械制造基地等重点项目落户空港,这里已成为国内外瞩目的投资热点。服务滨海新区,融入滨海新区,围绕大项目抓好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带动东丽区区域经济进入了一个优质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宅基地换房:为适应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全区城市化、工业化发展,2004年,区委、区政府提出以土地换保障,用宅基地换房的政策措施,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是适应新时期发展,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津滨新城区建设的创新之举。历经3年多建设,规划面积达7.8平方公里的华明示范镇初具规模,数万农民住进了生态节能、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型住宅区。广大农民群众既享有社会保障又能得到就业安置,开始了文明富裕的新生活。这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硕果,展现了东丽区全面实现小康的美好图景。
津滨新城区:2002年,东丽区第八次党代会适应形势发展,调整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做出了建设国际性、知识性、生态型现代化津滨新城区的决定:争取到2010年,基本实现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安康的现代化新城区的发展目标。这是一个与时俱进,振奋人心的宏伟规划。2003年,区委适时提出了“苦干五年争第一”的奋斗目标,这一近期任务与津滨新城区长远规划相衔接,既为人们描绘了美好的发展蓝图,又提出了现阶段扎扎实实奋斗拼搏的具体举措。在全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于2006年底,提前一年实现了这个奋斗目标。
当前,全区人民信心百倍意气风发,正在为“拼搏五年创百亿强区”的新目标而继续奋斗。融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建成现代化津滨新城区,这一宏伟蓝图必将变为美好的现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