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甘肃省农村三十年改革发展回顾
|
|
时间:2009-09-14 |
|
甘肃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改革开放30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我省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进展顺利,特色产业优势越来越明显,农民收入增加较快,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不断深化改革
回顾30年我省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最重要的是贯彻落实了中央关于创新农村经济体制的根本思路。这些年来,我省各地积极以各种方式推进改革和创新工作,不论是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还是双层经营,不论是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新机制还是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论是开放农村市场还是建立农业外向型体系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全省各地的耕地承包、草原承包、集体林权承包等都落实到位,新一轮以土地使用权为核心的交易市场已经启动,农村民营性质的金融机构创办已经开始。
二、科学选择战略
这些年来,在农业发展战略方面,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坚持科学选择农业发展战略。一是坚持把改善农业基本条件放在重要位置。二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农不动摇。三是坚持实行分类指导的原则,对河西地区、中部干旱地区、南部高寒阴湿地区、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等,选择不同有别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形式。四是坚持农业发展的市场化道路,积极推进农村各种形式的经济组织建设,把越来越多的农民纳入到经济实体中来。五是坚持用工业的方法办农业的事情,用企业形式、工业手段、市场机制改造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六是坚持执行国家关于强农惠农的政策。
三、产业布局调整
经过30年的调整、适应和发展,我省农业的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省基本建立起了高效、高产、优质的农业生产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50%。二是全省续建和新建了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在中东部干旱地区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对干旱和半干旱农业的发展模式的探讨取得世界注目的成果,逐步确立了“梯田、水窖、地膜、调整”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创立了“用水、保水、蓄水、截水、节水”五大技术体系。四是农村人口、资源、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进展顺利,农村人口发展已经步入低生育率阶段,资源综合利用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初见成效。
四、培育特色优势
多年来,我省坚持用科技促进发展、用科技促进产业、用科技促进建设,使得农业的科技水平在全国的排位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根据国家科技部发布的最新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甘肃2006年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31个省份中居第22位,指标增幅居全国第15位。优势特色产业和产品的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全省初步形成了马铃薯、棉花、瓜类、蔬菜、果品、啤酒原料、制种、中药材、百合、核桃、花椒、烤烟、草产品、草食畜牧业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和产品。
五、增加农民收入
作为西部地区比较靠后的省份,我省的农村改革和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紧紧围绕农民增加收入这个主线,开展农村改革和产业开发工作。多年来,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从政府到企业、从省上到地方、从干部到群众,都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许多措施,保证农民收入每年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劳务输出起了很大作用。比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粮食基本实现了省内自给。农民既有线花,又有粮吃。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成效显著,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在26个县实施了农村小康工程建设。农村的道路桥梁、电信设施、技术服务、医疗卫生、学校教育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
六、农村阶段性特征
总结30年我省农村改革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当前我省农村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集中体现在工业化和市场化上面。各种情况说明,当前我省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确实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农业发展已经开始步入必须用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科技化的综合思维方式决策农村改革和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阶段。河西地区整体基本实现了高水平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商品化、农业生产科技化,农民素质提高很快。中部和陇东南地区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水平,在国内外的影响开始加大。从产业关系上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条件已经成熟;从产品结构关系上看,主要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已经很大;从农民素质来看,大多数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有所提高;从科技进步来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良种化和种植集约化问题基本解决;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部分农民通过经济实体组织起来面对市场。(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