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景田: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回顾与思考
|
|
时间:2009-09-14 |
|
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党校系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就是要认真回顾和思考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认清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下面,我围绕改革开放30年这个主题,谈几点认识和思考,同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标志,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践不是偶然的。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从历史和全局的高度科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精辟地点明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一)改革开放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
应该说,建国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29年,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这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但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如何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个问题上,虽然进行了艰辛的努力,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因而使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长期未能充分体现。1956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的八大宣布,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此前后,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讲话,提出要“以苏为鉴”,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逐渐偏离正确方向,形成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为中心内容的基本路线和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是按照“两个凡是”的思路,沿着“左”的老路走下去;是放弃社会主义理想,走向右的邪路;还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开辟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结论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就一定要闯新路,进行改革。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使我们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不断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二)改革开放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我们沉醉于“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我国相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却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与韩国、新加坡等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腾飞,使我们不得不正视现实。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过去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比下也有问题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注意到,当时新科技革命正在兴起,这是我国提速发展的极好时机。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向全党提出了这一重大问题。1978年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出国考察,使我们对外部世界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根据出访收集到的情况,国务院召开务虚会议,介绍“亚洲四小龙”、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以及东欧各国改革的经验,引起很大震动。大家没想到世界现代化发展程度如此之高,没想到中国与发达国家以及周边新兴工业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如此之大,没想到西方发达国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中国相比高出如此之多。这一切使大家意识到发展的紧迫性。邓小平同志表达了当时党内一部分同志的心声,他说:“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是长期停滞,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是促使我们改革开放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毅然决然地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这不仅是中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使然,同时还是国内诸多问题和国际发展压力形成的结果。内外两个背景,使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回顾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时候,用了相当重的笔墨写了“三个永远铭记”,就是要永远铭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改革开放建立的历史功绩,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对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毛泽东同志那一代是奠定前提和基础。江泽民同志这一代是继续推进,开创新局面。而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那么,邓小平同志决策的依据是什么?就是他准确地把握了世界发展的潮流,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态势,从而才作出了顺应时势的睿智选择。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中国走到这一步,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领袖人物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顺应历史潮流,从而推动了历史前进。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
30年来,改革开放经历了波澜壮阔、与时俱进的伟大历程。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这四年,改革开放开始起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这一阶段,改革开放开始起步。从改革来说,首先是在农村创造并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使广大农民迸发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从开放来说,这一阶段首先是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从而打破了过去的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去。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始,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这十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向全世界宣告了新时期中国的根本走向。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以这一系列理论创新为契机,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展开的阶段,由农村转向城市,从局部转向全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开始初步形成,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渐展开。从对外开放来看,这一阶段又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开放局面继续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这十年,改革开放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回答了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将改革开放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思想认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过程中将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到了二十一世纪。
这个阶段改革开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整体推进、配套完善。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体制的改革,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重要进展,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逐步加快了基层民主建设的步伐。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规模也继续扩大,并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完成了加入WTO的过程,由此建立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现在这六年,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新的阶段性特征,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六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突破。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的改革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开放型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中最显著的成就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30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不仅明显高于1952—1978年年均增长5.9%的速度,也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6%的速度。经济总量已经由原来的世界第十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贸易总额也大幅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高居世界首位,并对世界经济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的30年,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了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了6.3倍,2亿3千多万人摆脱了绝对贫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还经受住了“非典”和汶川特大震灾的严峻考验,并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残奥会。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重要启示
对于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十七大报告把这一历史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全面、准确、深刻、权威。学习这“十个结合”,我有这样几点认识。
(一)必须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中国国情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
建国后的前29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严重失误,归根到底都是由于脱离了中国的国情;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上和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归根到底都是由于符合了中国的国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是我们推进改革、扩大开放、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只有立足于此,我们才能避免“左”、右两方面错误倾向对改革开放的干扰,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在改革开放新的征程中既不迷失方向、丧失信心、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脱离实际、急于求成、重犯过去那种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
(二)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以思想大解放促进生产力大发展的历程。改革开放的思想启动,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把实践这个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鲜明地集中到全党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上来,鲜明地集中到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要求上来,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正是通过解放思想,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不断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释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解放思想就是解放生产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这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一大法宝。坚持解放思想,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把我们的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解放思想,要落实和体现到解放生产力上,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来进行。当前,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破除一切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体制和做法,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法,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三)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出现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失误,偏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转移,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总政策。改革开放的历史表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到坎坷和曲折。30年来,在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还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努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目前,虽然我国已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行列,但还不能说是经济强国。仅就经济总量来说,虽然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四,但如果考虑到我国国土面积、人口和自然资源等因素与其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之间的对应关系,我国同发达国家还有着很大的差距。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六个发达国家的人口大约为6亿多,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但这六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5%左右;中国13亿人口占全球人口比重是20%,然而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2007年还不到6%。在新世纪发展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我们必然面临来自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大国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要缩小差距,缓解压力,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国民经济适度的持续快速增长,对此不能有丝毫动摇和犹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尤其突出,必须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推进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
改革开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推进这个工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当代中国,这个领导核心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只有共产党才能把13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并且从新的实际出发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在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还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更是中国30年改革开放奇迹的创造者,广大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支持不支持,决定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前途命运。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坚持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中凝聚力量、吸取智慧,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人民群众的充分信赖和拥护下,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改革开放新的征程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改革开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开放成果由人民共享,继续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群众推动改革开放的首创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改革开放的实践,依靠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和集中起来的无穷智慧,夺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发展的新成就。
(五)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改革开放30年,是在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中不断前进的30年,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它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又促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
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实践,必然会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难免会碰上阻碍和干扰。回顾30年的历程,在改革开放的每个重要历史关头,我们党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既有效地推动了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又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前进。这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经验。党的十七大对此作了科学总结,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才能真正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
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我们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最基本的东西是正确的。这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呢?我认为,起码有这样三条:第一,30年的改革开放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30年的成绩,正是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中取得的。抛弃马克思主义或者教条式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都不会有今天的成绩。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的话:“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第二,30年的改革开放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活力。当今中国的盎然生机,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当然,这样的社会主义必须符合本国国情,也需要不断改革。唯有如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活力才能不断得以体现。第三,30年的改革开放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卓越超凡的执政能力。放眼当今世界的执政党,有哪一个执政党有我们这样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果?!我们真的应当引以为自豪。这种执政能力,就在于能把握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把握世情、国情、民情、党情,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反映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而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活力、中国共产党人卓越超凡的执政能力,正是通过改革开放才得到了集中的充分的体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党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归根结底,要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我们党的信任。同时,我们也要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这就是我们回顾30年改革开放得出的基本结论。
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30年改革开放已成为辉煌的历史,30年之后的改革开放任重道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
今天,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经济社会多元化不断深化,国内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经验,广大人民群众希望通过更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使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这些都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各方面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关键的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涌现出来,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开放的形势也更为复杂。社会上还出现了从“左”面和右面否定改革开放的思潮。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要认识到,改变改革开放方向,就会混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停止改革开放,只能倒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会被葬送。只有深化改革开放,才能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才能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复杂矛盾。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继续推向前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改革开放的各个方面。从改革方面看,要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既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又努力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改革有机衔接、协调推进,逐步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从开放方面看,要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维护好我国的根本利益。从当前来讲,要着力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内需,促进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党校作为党的干部教育主渠道和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作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生力军,30年来,始终紧紧围绕改革开放这个主旋律,充分发挥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员、武装干部头脑等方面的优势,积极适应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要求,努力促进党的中心任务的落实;积极适应党的干部教育的要求,努力促进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积极适应党的理论建设的要求,努力促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改革开放的推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改革开放新阶段,我们将坚定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党的观念,严格遵循党性原则,按照中央的部署,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当前党校工作的中心内容,使党校在服务整个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科学发展,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和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做出新的贡献,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新的贡献。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奋斗,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此文是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同志在全国党校系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发表时略有改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