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两化融合”——我国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的选择
|
|
时间:2009-10-24 |
|
“两化融合”是我国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走的是一条从轻纺业、加工制造业、重化工业到服务业的传统发展道路。现实情况决定我国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再过渡到信息化的模式,而是根据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新路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2008年,全国工业实现增加值12.9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目前,我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已达8.5%以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列世界第三。
但是,我国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工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只占工业产值的8%,发达国家为40%左右;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发达国家平均为2.5%,美国为3.2%;服装类产品占世界服装贸易的25%,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只占1%。二是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工业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型。三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任务繁重。工业生产技术整体水平不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较低,众多传统产业急需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大量落后产能亟待淘汰。四是工业行业管理分散,一些行业管理弱化、缺位,严格的市场规范和诚信体系尚有待完善。
工业化和信息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大船顺利平稳前行的有力“双桨”。据有关机构的数据显示:农业经济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程度约90%,工业经济约为60%,而信息经济可将这种依赖程度降低到不足20%。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和能源既短缺又消耗大的国度,信息经济对自然资源和能源依赖程度低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两化融合”的道路。借助信息化对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与提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通过信息化大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可以说,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是我国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回顾历史,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脚步日渐坚实:
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总结5年来的实践,不仅指出必须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而且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崭新命题。
应该说,在全球经济和科技发生深刻变革、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进“两化融合”的明确要求,深刻阐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关系,创造性地演绎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基于我国国情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我国工业化正处于加速期,恰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渗透,这就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缩短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宝贵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的机遇,以期实现跨越式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