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完整的服饰产业体系,不仅需要有一个繁荣的市场平台,还需要有强大的加工业基础和服饰品牌阵容做后盾。
如何将芦淞服饰城现有的流通优势,转化为加工业的产业优势,打造完整的服饰产业体系,是我市多年来追求的目标。
开畅、宇奴、帅欧都市情人等500多个国内知名品牌,相继在芦淞服饰城创立。追寻它们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芦淞服饰城离国际化高端市场愈行愈近。
产能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历经20余年的风雨洗礼,芦淞服饰城已成为一个集服装、鞋帽、皮具批发于一体的专业大市场和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物流中心:有商铺3万多个,从业人员10万多人,商品辐射俄罗斯、越南及国内15个省230多个县(市、区),市场年成交额超过200亿元。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有这样一组数据:2005年,株洲市共生产各类服装4544万件,年销售额23亿元,上交税金7000余万元。特别是女裤,在全国享有盛名,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时至今日,这一数字更为可观。
围绕服饰加工,产业链初显雏形。近年来,芦淞服饰洗水、电脑绣花、设计、物流仓储等配套行业都有较大的发展。其中,在芦淞区龙泉村集中建立了洗水加工车间,拥有洗水企业16家,年洗水能力达3000万件。目前,还形成了3个为服饰加工配套服装主、辅料市场,共有经营铺面480个,年成交额10亿元左右。
株洲的服饰加工能力和产量相当可观。然而,庞大的产能产量如何转化为加工产业的整体优势?政府、企业、行业组织联手破题:打造“有根有脉”的服饰体系,创立自己的强势服饰品牌,并就此进行不懈的探索。
破题模式一:自创品牌
位于芦淞区境内的董家塅高科园,培育了一批从事服饰加工的中小企业,其中8家生产女裤,年产值超过500万元。这些企业拥有自己注册的品牌,自己生产加工,并有稳定的销售网络和订单。
专门生产女裤的红枝叶服饰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从邵阳来株洲创业已有多年的何老板,首先在芦淞市场租了一个柜台,从几台机车、几十条裤子的无牌生产起家,到如今,已是高科园内一个拥有百余台机车的品牌服饰加工企业老板。
对于从个体加工户到正式企业的变化,何老板多少有些得意。以前,拿多少订单先看人家脸色,生产后还要贴上别人的商标,完全是为他人做嫁衣。去年10月,他的企业在高科园正式投产。与那些没有自主品牌的加工户不同,如今有了稳定的加工队伍和自主的服装品牌,企业订单纷至沓来。
时至今日,芦淞服饰城已创立了500多个国内知名品牌。这些品牌自产自销,成为“湘派”服饰的代表,引领芦淞服饰大跨步向前迈进。
破题模式二:引进知名品牌
由于受企业资金、税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注册品牌成长为知名品牌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期内,当本土企业认为品牌培育困难时,则会转行做“利润较高”的专业加工。这势必与芦淞服饰品牌经营产生矛盾。而此时,如果引进知名品牌入驻芦淞服饰城,矛盾或能迎刃而解。
董家塅高科园的发展模式,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启示。
为了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品牌服饰企业落户株洲,董家塅高科园建立了“芦淞服饰工业园”,引进了包括侨泰服饰工业园在内的服饰加工类项目12个,开发了10余公顷土地。侨泰服饰工业园总投资4亿元。作为芦淞服饰加工品牌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引进海外品牌和知名服饰企业,打造以“香港地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服饰园”。
业内人士分析,引进知名服饰企业,一方面带来了“株洲制造”的订单,能缓解眼下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品牌企业的先进模式,能为本土企业的品牌成长提供借鉴。
破题模式三:“虚拟经营”的品牌企业
当越来越多的外地服饰企业将生产订单下到株洲时,湖南青藏绒服饰有限公司却反其道而行之,将贴牌加工的订单下给了中国羊毛衫之都——浙江濮院,而公司自身则潜心打造“青藏绒”的品牌含金量,增强特许加盟商的实力,提升市场影响力。
“从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七匹狼、利朗等中高档品牌,及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的运作模式看,用‘虚拟经营’专攻‘品牌’含金量绝对是一个理智的选择。”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云强说。
所谓虚拟经营(又称OEM模式),是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把企业知识、技术等高增值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把自己不擅长或没有优势或低增值部门分化出去,通过与他人联盟,达到借助外部力量、整合社会资源的目的。
“青藏绒”正是用这种“虚拟经营”的模式打造出来的。其优势不是加工,而是品牌影响力和通往终端的渠道。“虚拟经营”的品牌企业在芦淞服饰城出现,是芦淞服饰品牌经营的一个方向,也是一种必然结果,也将引领芦淞服饰向更高、更广的目标发展。
自创品牌、特色品牌、“虚拟经营”,芦淞服饰品牌经营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积蓄力量,勃发出巨大的生命力。随着越来越多的芦淞服饰品牌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芦淞服饰城将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