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读卖新闻》7月17日报道】题:上海话相声何以走红(记者加藤隆则发自上海)
用几乎只有上海人才能听懂的方言来讽刺社会的单口相声最近受到追捧,成为媒体和有识之士关注的一种社会现象。经济发展给上海人带来的自信,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央对地方权力的下放让上海独有的“文化”大放异彩。
利用方言相声掀起这股热潮的,是42岁的喜剧演员周立波。在约可容纳1300人的上海老牌剧场内,他每个月要举行十几场演出。尽管入场费最高达到5000日元(约合360元人民币——本报注)以上,但门票却早在2个月以前就已经售罄。
周立波以相声的形式,让被媒体视为禁忌的政治和国家政策变得幽默诙谐。比如,对连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市郊的磁悬浮列车,他是这样“称赞”的,“大手笔,一扔100个亿,解决了30公里的交通难问题。”
周立波认为,中国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并不是政府的功劳,他说:“次贷危机是一种金融成人病,中国没有,不意味着中国金融体制更健全。哪有五六岁的孩子会得性病呢?”
随着电影“007”的主题歌响起,头发用发蜡梳理得整整齐齐、身穿无尾礼服的周立波登上舞台。他用平淡的口气说出任何学者都说不出来的话,让会场一直被掌声和笑声所包围。
周立波的相声已经不单纯是一门大众艺术。上海市委5月如召开“周立波研讨会”,讨论周立波相声的利弊。当地作家程乃珊对周立波的方言相声表示支持,认为它代表了“上海的小市民文化”。他那种让观众喜闻乐见,又不突破官方底线的辛辣的调侃艺术风格,被视为一种“发源于上海的新文化”而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认可。比起一般被视为“低俗”的幽默小品等笑话艺术,周立波的方言相声可谓受到了更高规格的待遇。
另外,“周立波现象”也是“上海摩登”的一种复兴。“上海摩登”曾帮助上海成为上世纪前半期租界时代东方最繁华的城市,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人的生活水平恢复到中国第一的位置,开始有余力去孕育自己独特的文化。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分析,(与北京政治权力保持一定距离的)上海一直没有取得与其经济实力相符的发言权,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央开始逐渐向地方下放权力,这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方言相声的热潮之所以在中国被允许存在下去,是因为它只能在被限定的剧场,使用带有地域限制的方言进行表演。不过,随着这种偏激的讽刺性话题越来越受欢迎,周立波却日益表现出了有所收敛的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