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家》杂志2009年4月23日文章:汉字繁简之争:说的比做的容易?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全国开始逐渐着手汉字简化工作,甚至出现更为激进的情况,将汉字改造成拉丁字母文字。
许多知名学者坚决反对这种做法,其中原因一部分是他们认为中国的书写体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另外,汉字能够将全中国各种迥然不同的方言统一起来的唯一方式,这点是表音文字所不能比拟的。
那些语言改革方案最后都不了了之。但在中国的周边国家,字母文字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朝鲜半岛15世纪发明并开始使用自创的字母文字;越南虽然也和中国一样使用表意文字有很多同音字,但近代还是转向了字母文字并取得成功。汉字改革最后选择了一种折中的方案:将笔画较多的字简化(如图中的“豐”,从18画简化为4画)。这一做法让大陆地区与香港、台湾乃至海外华人明显的区别开来。
如今这个是非不断的话题又被政府的一纸公文重新推上了风口浪尖。教育部计划在今年公布一批新的汉字修改意见,这个计划旨在修正过去某些被简化过头的汉字。有些字会重新加上些笔画,使之看起来更接近繁体字。不过官方强调说,这只是修正个别汉字,而不会大规模用在所有的简化字上。官方的说法是,中国以后不会再重回繁体字书写,也不会在简化字上走得太远,现在汉字需要的是一个标准化。
这对潘庆林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潘庆林是全国政协委员,在09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建议用10年时间,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表达丰富、艺术性更高”的繁体字。不过其他人对这提案并不感冒,有些网友评论说,复活繁体字就如同让“女人重新裹小脚”。
繁简论战在书写表现上争论最为激烈,如简体字更易学习,改动繁体字后会增加许多费用,来更换教科书和软件等等,政府是否会为此埋单还是未知数。不过有关繁简字蕴含传统文化认同孰多孰少的争执则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