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09年4月5日文章:亲历贵州侗寨 记者:斯坦利?斯图亚特(Stanley Stewart)
在中国大城市看来,贵州是一个相对落后的省份,有很多稻田和山丘,一则中国俗语将贵州描述为“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
我首先去了肇兴。看上去摇摇晃晃的村庄里木质房屋互为支撑,上面是拼起来的灰色屋顶。山腰上的梯田顺着山坡蔓延。巴拉河水清澈如玉,水车吱吱作响,渔民用优美的弧线撒出渔网,光头的小男孩坐在旧车胎里沿河漂流而下。
贵州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比如侗族。他们独特的服饰和风俗让他们成为亚洲最有意思的民族部落之一。肇兴是一个侗族村庄,鹅卵石小路和鼓楼将这里装饰地十分美丽。从一楼阳台的栏杆望出去,所有的东西都是挂着的——玉米棒、洗过的衣服、染色的衣服、孩子、毛织物、晾干的萝卜、拖把。
在河边的石头上,女人们用大木槌用力拍打着靛青色的衣服。靛青色在侗族人中很受欢迎,整个村寨里,到处可以看到晾出来的靛色衣服,捶打的染色法给了它特有的色彩,女人还用精美的刺绣让它更加生动。
这里的女人精于针线,男人则善做木工。侗族人都是一流的木匠,肇兴则是他们展示手艺的舞台。 那里有五座鼓楼,一坐比一座壮观。鼓楼建于一千年前,最高的有十五层,却没有用一根钉子。 楼顶内有钟和鼓,用于提示火灾、入侵等紧急事件。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是风雨桥。肇兴有五座经典的风雨桥,高高的桥顶下有长凳沿扶手而设,穿着靛色服装的当地人在那里读报、交谈或小憩。
随后我去了堂安村,这是一个令人眩目的地方。满目都是层层叠叠的山脊。陡峭的斜坡上是一圈圈稻谷堆出的造型,一直延伸到下面的肇兴乡。
我沿着石阶爬上村庄,在最高处停了下来,听到一阵织布机的声音。一个男孩出现在我面前,并把我领进屋内。楼上有一位老妇人正在窗边的木织布机上织布。一卷卷织料挂在房椽上,房间的一侧还放着一台手纺车。
我问老妇人从什么时候开始织衣,她盯着来回的飞梭,过了一会说,“我一辈子都在织。从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就开始了,织的第一件衣服是我的嫁衣。我从没停过,总有些东西要织。”
出门的时候,小男孩陪我走到村子下面的广场。我问他将来打算留在村子里还是去外面工作。他说曾想过出去,但也担心会错过这里的风景。
我们握手告别,我走出村子,沿着田间石头铺成的小路一个村一个村地走过。一阵暴雨之后,长满稻谷的梯田在雨后突如其来的太阳下闪闪发光。
那个单纯的小男孩是对的。无论走多远,他都找不到自家门前一样美丽的风景。(编译: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