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6日,湖北省博物馆成为中国第一家免费开放的省级博物馆。随后,其他地区的一些博物馆也陆续向大众免费开放,社会各界给予了普遍关注。新加坡《联合早报》29日刊登一篇署名文章,题为《博物馆免费开放与文化建设》,摘要如下:
笔者在英国留学,经常游走于各个城市之间,感叹英国博物馆的数量种类之多、分布之广。有人甚至说,博物馆在英国已经取代了教堂的地位。单在伦敦地区,就有300多个公共博物馆和美术馆。英国人把参观博物馆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观赏中得到科学和人文知识的熏陶,甚至激发艺术潜质。
与中国不同的是,英国的博物馆大多都免费开放,就连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以馆藏丰富著称的大英博物馆也不例外。不过,英国博物馆过去也曾收取门票,免费开放只是始于几年前。上世纪80年代保守党执政期间,政府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将博物馆视为营利机构,鼓励收取门票。到了1997年布莱尔执政,在发展社会公益文化方面深有远见,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被列为新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每年给予博物馆大量的财政补贴,仅大英博物馆每年就可获得超过3亿英镑的政府拨款。
中国的博物馆也有相当长的历史。1905年,清末状元张謇创立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全国目前共有2300多家博物馆,九成为公办。湖北省博物馆率先免费开放的当日,参观者人数达到过去的10倍以上。这种现象正反映了民众对文化生活的极大需求。与连年上涨、让人望而生畏的旅游景点门票相比,免费开放博物馆就显得更加可贵。文化的大门应该向大众敞开,其潜在的社会价值绝非短期的经济效益所能衡量。
不过,也有不少人担忧,免费开放之后,参观者人数太多,超出博物馆的负荷,而一些参观者的不文明行为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其实,英国博物馆当年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参观者人数暴增,服务质量下降,维修费用增加。英国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先对儿童实行免费开放,接着是退休人员,随后是其他阶层。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加大对博物馆的投资建设,力求让民众享受更为丰富的“文化盛宴”。到2000年底,英国的公共博物馆基本都免费开放。相比而言,中国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之路才刚刚起步,应该借鉴英国的某些措施。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在这期间得到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一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和项目等却由于各种原因不断缩水,尤其是在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这主要是受到中国现行的体制和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其实不单单是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以及一些国家公园和景区等,都是公共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坚持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加大资源投入,提高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率,最大限度地满足百姓的文化需求,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稳定和发展。
虽然现阶段中国的公共文化事业还不够完善,但不管怎样,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走出了可喜的一步,显示了政府服务职能在恢复。长此以往,中国的公共文化资源建设将会得到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