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代》周刊11月5日提前出版:在“宽带时代”挽救古老剧种(作者 Jodi Xu 编译 小河)
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昆曲的鼎盛时期是18世纪,当时最优秀的演员受到成千上万昆曲迷的追捧。但到了20世纪40年代,专门用于昆曲表演的剧院已一个不剩。这一拥有600年历史、唱词古老、唱腔迟缓、叙事冗长的剧种几乎销声匿迹,很少有人能欣赏了。所以,当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昆曲为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时,这似乎更像是一个墓志铭而不是荣耀。
但是,32岁的张军正在改变这一切。作为上海昆剧团新任副团长,他坚信这种艺术形式能得到挽救,在这个追求高速度的“宽带时代”吸引观众。过去两年,他与他的团队已经将传统的昆曲剧本缩短,使它的演出时间与一般电影差不多,并引进了其他一些创新举措。这种改变最终吸引了数量可观的观众。
在去年夏天为期3周的《长生殿》演出期间,2/3的观众年龄都在35岁之下,演出收入达到了9.2万美元——尽管用外国剧院的标准来衡量,这显得很少,但它对上海昆剧团来说已经不少了。
25岁的市场营销经理马军(音译)不久前才成为一名昆曲迷。他说:“听说600年前的人听的也是这种曲子,这让我很激动。”
“如果我们采用一种现代做法,并利用正确的宣传,昆曲还是有机会的。”张军说。为此,他在昆曲中加入了不少流行元素。除了压缩传统剧本之外,他还试验现代剧目,比如改编20世纪初鲁迅的一个短篇故事。唱速变快了,传统的空荡荡的舞台如今都布上了背景和道具。
不可避免的,一些国粹主义者不赞成这样的做法,认为这是在将中国文化品牌粗俗化。但是,是舞台下空无一人好,还是剧院座无虚席好呢?上海昆剧团前团长蔡正仁毫不迟疑地回答:“昆曲必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发展生存。”他说,“改编传统剧目来吸引新观众正是我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