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东亚日报》4月29日文章,原题:中国期盼建立“软实力中国”
中国最近不断推出历史题材、内容为“伟大中国”的文化商品。有人说这是中国开展的“文化工程”。事实上,中国文化商品蜂拥而至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但在奥运前夕,中国文化作品急剧增多。
其中,主要描述大国形象的历史作品在电影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仅今年上半年就有《三国之见龙卸甲》、《江山美人》等大片接连上映。定于7月上映的电影《赤壁》将该类题材发挥到极致。
这些电影的题材和人物都是清一色甘为天下舍去个人性命:赵子龙为大家舍小家,电影《江山美人》中的女主角也放弃了爱情保卫国家。这种人物变化与以前的中国电影有显著不同。过去《笑傲江湖》等电影的主人公都远离权力,重大义,重视江湖秩序、人伦和道德。电影评论家金奉石说:“过去以道教人物为主的中国电影最近变成了以儒家人物为主。”
在出版领域也掀起了强调伟大中国的历史作品浪潮。“中国书屋”经理李建雄近期在出版类杂志《企划会议》221期撰文称:“中国的代表性软实力品牌———《三国》和《孔子》开始成为中国出版界的中心。”易中天、于丹等人气畅销书作家的著作在中国引发了很大反响。韩国出版营销研究所所长韩起浩说:“中国出版市场飞速发展,也得益于努力发掘让国人引以为荣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题材。”
韩国国内部分专家认为,推出以“伟大中国”为主题的文化商品,是中国塑造文化大国形象策略的一环。
专家认为,中国文化商品将产生相当大的扩散效应,就像以数量优势掌握世界的中国经济商品一样,中国文化商品时代很可能即将到来。
高丽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东千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中国开始表现出对文化的自信,文化也像经济发展一样,将发挥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上述中国文化浪潮很难被界定为“中国治下的和平”政策的体现,高丽大学哲学系教授吴相武说:“韩国也一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拍摄了《生死谍变》、《太极旗飘扬》等民族题材大片。中国出现民族文化作品浪潮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应作为单纯的题材选择问题来看待,而不是体制宣传。(作者郑养焕和刘圣文,张尹珠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