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选择》月刊4月号文章】题:“儒教”能救中国吗?
身体越来越胖,心胸越来越窄。
头衔越来越多,学问越来越浅。
讲话越来越长,真话越来越少
……
像这样尖锐讽刺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段子还有许多,随口就可以说出一段。
而另一方面,中国最近出版的一些书籍也出现了冷静思考的趋势。比如方州所著的《四十四岁必读书》就是对迎来人生转折点的44岁的人们提供的一本生活指南。44岁的人总是被不安的情绪所笼罩,为了逃避现实极易做出违背人伦之事,因此才会有“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这样的警告。
2007年中国的离婚案件较之前一年增加了18%,突破了140万件。据中国媒体的报道,大城市中6成以上的离婚案件是由婚外恋引发的。据说一位律师2007年接手的离婚案件中,75%都是年龄在35岁到45岁之间的白领夫妇。另一方面,198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也就是所谓的“80后”,更被视为“不负责任的代名词”。这一代人中,“闪婚·闪离”的人数超过以往。在浙江省宁波市,“80后”的离婚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24%,其中三分之一的夫妻婚龄不足3年。
造成社会道德如此沦丧的背景主要是心灵支柱的缺失和信赖感的丧失。甚至连共产党机关刊物《求是》杂志也在去年撰文指出,“一部分共产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个人”,严厉警告在干部队伍中兴起的通过占卜风水以图升官发财的风潮。其实这些人正是由于缺乏信仰,才会走上迷信的道路,丧失对于不道德行为的抵制能力。
而另一方面,信仰宗教的人数却在增加。根据中国政府的统计,在中国信仰宗教的人口有1个亿,但事实上恐怕要比这多得多。而且这些宗教正在知识阶层中迅速扩张。
难道除了宗教就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用来支持人民的心灵、改善社会道德吗?中国把目光投向了“儒教”。
访华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造访了孔子的诞生地山东曲阜。而在此前举行的首脑会谈中,胡锦涛主席向福田介绍说,应当在人民中间广泛树立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在当代中国,儒教等传统思想被统称为国学,许多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这些学问。
孔子说过“以和为贵”。重视道德的儒教创始人孔子的“和”与“仁”的思想正好契合了胡主席“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现在的许多共产党领导人精通儒教和道教,他们提出的政治口号也多是沿袭了儒教的精神。
在毛泽东执政的文革时期,儒教是受到排斥的。孔子被视为封建主义的象征。在文革后期,一场所谓“批林批孔”的运动更是在全中国轰轰烈烈地展开。而改革开放后,进入市场经济,无秩序的拜金主义之风泛滥、社会道德沦丧。为了遏制这种风潮,中国逐渐开始转变对儒教的态度,到现在,儒教则得到了完全的复兴。
如果对道德沦丧的局面持放任态度,中国很可能丧失国际信用,甚至给整个经济带来恶劣影响。中国的目标是通过在中国重新引入儒教思想,改变本文开头的段子中描述的状况,命名中国的国民都能拥有胸怀、知识、真诚和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