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洛杉矶时报》11月28日文章:美国“堂?吉诃德”研究长城14年 作者 John M.Glionna 译者 王永生
美国人戴维·斯平德勒(David Spindler)站在一段锯齿形的长城城墙边,手指着一条蜿蜒北向、直至看不见的河谷。“就在那儿。”他说,兴奋得仿佛发现什么似的,“蒙古人就是从那个方向进攻的。”
公元1554年10月23日,一场持续两个小时的血腥战役开打了。斯平德勒解释说,侵入者利用绳索接近中国防卫者,“就像蚂蚁”一样爬上城墙。他谈到一名中国士兵砍下了一名攻击者的手,然而很快就被敌人的弓箭射穿了头颅。
斯平德勒大多是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做功课,他在那里阅读有关这次冲突的官方报告和军事文献,通过古代汉字寻找454年前那段历史的线索。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位身材瘦长、41岁的美国人是偶然成为研究中国最受喜爱标志物之一的学者的。他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为了自己的爱好辞去管理顾问工作,靠自己的积蓄离开家乡,到了中国这个数千英里之外的地方。他希望自己不久能出版一本有关长城的书。
斯平德勒既无学术关系资源又无研究基金,他行走中国14年,甚至到日本查阅有数百年历史的晦涩文献,以求获得第一手的叙述和细节。他还用了830多天的时间,走遍北京周边广布的城墙。
斯平德勒并非一开始就热爱长城。他1987年作为一名游客初次见到长城,当时他在中国参加一个夏季学习项目。几年后,他到北京学习中国近代史,那时长城对他来说,更多的是摆脱人来人往的异国首都压力的一个去处,而不是自己的归宿。
1994年,一个朋友提议一起夜登长城。沿着长城过山车般的起伏地形步行,对他的身体提出了挑战。很快,他开始每个周末都去。最终,长城打动了他。他对它的历史和人的故事越来越好奇,并相信能就这个主题写成一本书。
1997年秋天,他回到美国念哈佛法学院,但长城也跟随着他。斯平德勒在他的宿舍桌子上铺上一张他喜欢的长城地图。2000年,他又回到北京,成为一名管理顾问,同时继续他的长城研究。到2002年初,斯平德勒甚至令他最好朋友都感到意外——他辞职了,开始全身心投入长城。
几年来,斯平德勒基本上是靠他当顾问积蓄下来的钱生活。他把生活标准降到最低限度:坐公交车和地铁,自己做饭,生活在北京破旧的小住宅里。后来,他还通过给旅游团讲解长城历史赚得一些钱。当得知他的职业时,许多人都会惊奇地看着斯平德勒,仿佛他是大战“中国风车”的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他说:“人们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他们不能想像会靠那个赚钱,但这不是职业。”
斯平德勒相当执著。他逐渐赢得了学术界的尊重。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明史研究》(Ming Studies)杂志主编肯·哈蒙德说:“戴维显然是英语界研究长城的主要专家,甚至在中文界肯定也是靠前的。”该杂志明年将出版一篇由斯平德勒撰写的论文。
斯平德勒的长城研究让他饱尝孤独。他有时数天行路看不到一个人,独自探索荒废的村子。有时他迷了路和看到其他徒步旅行者跌倒摔破胳膊和腿。但他始终都坚持寻找绵延城墙的路线和起源。
有时候,身在崇山峻岭,他会停下手头工作饱览那一刻的美景。斯平德勒并不将长城浪漫化、神圣化,也不像许多西方人一样把它视为中国排外的象征而嗤之以鼻。他只是把长城看作一种实用防御工事,数百年来成功保护了帝王免受外来攻击。
俯视着一处100英尺高的悬崖,斯平德勒描述了蒙古人试图攀上长城的近乎自杀式的那次进攻。1554年10月23日上午的那场战役从上午11点一直打到下午1点,中国士兵用弓箭、火炮、棍棒甚至石头击退了敌人。他认为长城被证明是成功的防御战略。
他希望在2010年年底前写完书。不过,没有人(至少斯平德勒本人不会)认为这会是他的长城历险的完结。下一步,他想要学习蒙古语,从进攻者的视角来研究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