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也同样受到严重冲击,需求下滑、价格暴跌,其势头之猛令人始料未及。对此,有色行业该如何应对,化“危机”为“转机”?日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尚福山接受采访时说。
重振市场信心最重要
谈到金融危机对有色金属市场的影响,尚福山表示,其表现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受需求下滑影响,有色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由于国际商品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使有色产品出口受到较大冲击。8月份有色金属各类产品出口额为23.9亿美元,9月份为21.44亿美元,10月份下降到20.10亿美元。国内需求也出现下滑势头,但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悲观。尚福山说,通过对一些铜生产企业实地走访发现,目前骨干冶炼企业没有大幅减产,库存量也还属正常范围,而且现货还有一定升水,说明内需市场还是有的,关键问题是大家对后市的信心不足。二是价格下跌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明显。统计显示,从今年9月份到11月份,铜、铝、铅、锌、镍等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跌幅在20%到45%之间,跌速之快、跌幅之大为历史所未有,这对企业产值、利润影响明显。目前铝铅锌等有色金属价格已跌破成本,现在不少企业采取减产等措施,以减少亏损。
据介绍,目前不同金属品种企业,经营状况也各不相同。铝、铅、锌企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而拥有矿山的铜企业,自产铜精矿部分目前还有一定的利润空间。特别是对产品做了套期保值的冶炼企业,由于已经锁定了利润,损失不是太大,而一些没有采取保值措施的铜加工企业,由于有一些正常周转库存,在十一前后的半个月时间里,受价格大幅下挫影响,损失较大。尚福山介绍说,对企业利润造成影响的,还有冶炼过程中产生硫酸、白银、黄金等综合回收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对铜、铅、锌、镍等重有色冶炼企业效益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尚福山指出,由于今年上半年有色金属工业生产经营形势较好,年尾经营“耷拉尾巴”,造成的影响还是局部的,总的看有色产品全年平均售价还在较高位,而真正的考验是在明年。
转“危”为“机”谨慎出手
危机当前,各有色企业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应对,减产限产、加强管理,从综合回收、节能减排等环节入手,降本增效,都是有效的方式。而面对严峻形势,企业还有哪些机会?在尚福山看来,目前有四大机遇是企业特别需要关注的。
一是随着市场需求不足,价格低迷,国际矿产品供应相对宽松,这对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大量采购原料的冶炼企业来说,是一个争取话语权的机遇。以进口铜精矿为例,尽管我们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应该说是铜矿供应商重要的合作伙伴,但在过去的多数时间里每次谈判外方都处于强势地位,而我方则处于下风,甚至被动接受了取消执行多年的价格分享条款。在当前供需情况发生转变的情况下,谈判天平开始转向买方市场,企业要抓住这个机会,改变我国在国际铜精矿市场谈判中的被动局面,增强话语权,争取合理的价格,甚至恢复价格分享条款。他同时指出,企业把握机会争取话语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扩大话语权和如何将话语权保持下去。
二是开发国外矿产资源门槛在降低,给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时机。近几年有色金属价格上涨,最大的赢家是矿山企业,因此开发国外矿产资源门槛越来越高,无论是价格还是各项限制条件都已经超出合理范围。目前随着金属价格的大幅下降,矿产资源门槛也在降低,有实力的企业可以抓住机遇加大国外矿业开发力度。但他也同时提醒企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地质资料要科学论证和评价,防范风险。因为虽然目前矿产资源价格大幅下降,但毕竟是在炒作后的高位上降下来的,现在是否降到了合理价位还有待观望,而且矿产资源经过高位炒作后,很多地质资料掺杂了水分,企业要用专业的眼光分析,不要被表面的假象迷惑,付出无谓的代价。
三是由于价格大幅下降,部分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这给企业兼并、重组、产业整合带来机遇。有实力的企业可借机实施低成本扩张,进行产业重组,优势互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实力。
四是商品价格的暴跌,为企业升级改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在材料、设备等采购上节约了不少成本。
抱团取暖共克时艰
针对有色金属工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有色协会在深入重点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上报了“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建议,充分反映行业意见。据尚福山透露,协会提出的建议包括提高部分有色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恢复铜精矿等部分品种的加工贸易,对部分金属品种适当增加国家储备以及支持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和“走出去”进行海外开发等相关政策措施。
他还特别指出,现在都在讲抱团取暖,面对危机,有色行业上下游之间、同业之间要以大局为重,团结协作,维系供需关系,抱团取暖,渡过寒冬,这也有利于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针对未来市场走势,尚福山认为,目前多数有色产品价格基本见底,特别是铝、铅、锌等品种受成本限制,下跌空间已经很小,而国家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多数是基础设施建设,对提振有色产品需求不如钢铁和建材行业,更何况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个滞后期。他判断,市场或许在明年下半年好转,而行业的全面复苏,可能要等到2010年,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