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央编制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为此,日前采访了该研究所所长李静海院士。
李静海院士首先介绍了什么是“过程工程”。他说:“过程工程”是研究物质化学和物理转化过程中物质运动、传递和反应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能源转化、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很多过程工业的基础,不仅包括传统产业,而且也涉及很多高技术产业,其任务是创建高效而又清洁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解决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过渡中的瓶颈问题。这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李静海院士说,我们研究所的研究方向由原来的化工冶金扩展为过程工程,这一变化意味着这个研究所原有工作对象的进一步扩展,也意味着科技目标的进一步凝炼和提升,即:将研究重点集中到解决过程工程领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产业化过渡中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上来。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叶渚沛先生倡导下于1958年正式成立。建所初期,化冶所的学科方向是化工冶金,致力于应用化工原理强化冶金过程,为我国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70―80年代,在郭慕孙和陈家镛两位院士的带领下,为适应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学科方向逐步演变为化学反应工程和冶金物理化学,应用领域由冶金扩展到资源、环境、材料和生物技术,并开拓了计算机技术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进入90年代,学科方向又进一步扩展为工程化学,形成了以多相反应和分离工程为核心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以生化、资源及环境、能源和材料为应用领域的应用研究框架。
纵观化工冶金研究所40多年的发展,它走过了一条发挥化工学科优势、关注学科交叉、加强应用基础、开拓应用领域和发展产业化的道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初步具备了以“过程工程”为学科方向的条件。如果仍以“化工冶金”为名,已名不符实,既不能反映研究所目前开展的工作,更不能反映未来发展的趋势。“化工冶金”的名称,体现的是40多年前化工与冶金的结合。40多年后的今天,化工已向生物、材料、能源、环境和资源等诸多领域渗透和交叉,尤其是最近几年,学术界和工程界都认为,化学工程正扩展为“过程工程”,成为为很多过程工业服务的共性学科,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发展的需要;既有现实的确切性,又有未来的前瞻性。李静海院士说:尽管过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目前我国过程工业的现状令人担忧。
新过程开发非常困难,一方面缺少工艺创新;另一方面有工艺无产业的状况非常普遍,主要原因是实验室成果很难产业化。已有过程能耗高、污染重、产品质量差并造成资源浪费,这些毫无疑问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为解决这些久未解决的难题,必然涉及到科学的前沿。
因此,研究所定位在“过程工程”科学与技术,是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的布局的。李静海院士说:物质是基础,物质转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的重要活动形式,物质的转化“过程”则是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物质作为基础,谈不上经济的发展;不注重研究物质转化“过程”的规律,经济的发展就必然要受到种种困扰。研究所更名后,就要实现物质转化的“过程”的定量、设计、放大和优化操作。
李静海院士强调:“前沿学科”不能等同于“学科前沿”,这两者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学科可以是传统的,但其研究内容必须是“前沿”的,现在我国对一些传统学科的“前沿”关注不够,这对发展科学技术本身以及产业都极为不利。产业化项目急于追求指标,却忽视其中的科学问题,有的难以成功,即使成功,产品质量、过程效率、环境效应等都无法达到预期水平。搞“过程工程”,就是要打通传统工业中许多共性的科技瓶颈问题,即:在传统的工业实践中解决科学前沿的问题,促进我国过程工业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推动前沿学科的进步。李静海院士特别指出,化工冶金所尽管更名为过程工程研究所,但老一代科学家用化工原理强化冶金过程,并不断扩展到其它过程,这一基本思路是化工冶金所40余年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新的过程工程研究所的立所之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这一思想还将赋予新的内涵,并考虑前瞻的布局,只有这样,才能开创新世纪过程工程的新局面,促进我国过程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他表示,更名容易,但真正做到名符其实,则任重道远。可持续发展对过程工程提出新的要求,科技进步又为过程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21世纪的过程工业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面对这一契机,我们必须明确发展方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通过解决关键的科技瓶颈问题,推动过程工业的进步;力争将研究所办成在国内外工业界和学术界都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