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在广东开始的。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广东首当其冲,所以广东人民最先起来进行反侵略斗争。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序幕。爱国官兵在这年9月至11月于九龙、穿鼻洋、官涌山等前哨战中,多次击退英国侵略军,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初捷。鸦片战争开始后,广东爱国军民奋力抵抗英军的侵略,使英军在广东不能得逞。林则徐被革职后,投降派把持广东局面,使形势急转直下。英军沿珠江口长驱直八,进逼广州,迫使清朝广州当局订城下之盟。在国家危急关头,广州近郊三元里人民挺身而出,于1840年5 月30日高举义旗,痛击英军,写下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光荣的第一页,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为些后全国人民的反斗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广东人民继承了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光荣传统,近百年来,不断地开展不屈不挠的反帝斗争,使广东成为中国反帝斗争的前哨。
广东人民不甘忍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多次举行武装起义。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发端于广东。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1854年爆发的广东天地会“洪兵”起义,震动全省,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在广东的反动统治,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天国革命,是仅次于太平天国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由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和民族资产阶级最早出现于广东,所以广东出现了一批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人物。他们提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用以改造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容闳、郑观应、何启、胡礼垣等提出了以“富强救国”为中心内容的早期维新思想,影响很大。郑观应及其所著《盛世危言》,在全国影响更大。
19世纪80—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接踵而起,成为中国变法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首先在广东从事变法维新的理论探索,于戊戌变法前出版了著名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并为《大同书》的写作做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这三本书是康有为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堂,成为培养维新志士的摇篮。草堂弟子最杰出者是梁启超。他帮助乃师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宣传变法,最为得力,逐渐成为仅次于乃师的维新领袖。师徒二人共同领导维新运动,直到戊戌百日维新,因而名闻中外,并称康梁。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但康梁提倡变革的主张却日益深入人心。他们在戊戌前后发动和领导的启蒙运动,促进了一代中国人的觉醒,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孙中山早年在檀香山、香港和广州接受西方教育,深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早有学习西方、改造中国的想法。他在香港、广州“放言革命”、结交志士,隐然有推翻清廷之志。1894年上书李鸿章失败,乃彻底抛弃改良幻想,决意革命。由于孙中山的努力活动,使广东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香港和广州均先后建立了兴中会、同盟会的组织,领导并推动全国的革命运动。在孙中山的熏陶下,一批广东籍的革命家成长起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广东又是孙中山策动武装起义最多的省份。尤以1911年“三。二九”广州起义影响最大,震动全国,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武昌起义胜利后,广东全省各地积极响应。由于广东革命基础良好,各地民军纷纷起事,对广州形成包围之势。所以 “兵不血刃”地在广州建立了革命政权—广东都督府。袁世凯篡夺全国革命政权后,广东又成为反袁的重要革命基地之一。
辛亥革命虽然最后失败,孙中山本人虽然屡经挫折,但是富于革命传统的广东人民总是大力支持孙中山继续革命,使广东多次成为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基地。在南北军阀统治全国各地的时候,孙中山尚能在广东三次建立革命政权:一次是1917年9月至1918年5月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任军政府大元帅;二次是1921年5月至1922年8月的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三次是1923年3月至1925年3月的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孙中山任陆海军大元帅,直至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