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按郑惠和编委们的意思,本书不企图给朱立传,只是记载朱的亲友和同学、同事们回忆与朱镕基相处的日子里的一些情况,涉及的时间跨度限于朱镕基青少年时代到他出任上海市长以前(所以出版社定书名为《朱镕基走向中南海之路》)。
郑惠(左一)与家人在一起。(供图:郭道晖)
本文摘自:《南方周末》2011年6月30日E23版,作者:郭道晖,原题:《百年潮头写春秋——忆郑惠兄》
热血写春秋,立百年潮头,淘沉沙,惊四海,尽数风流,廓清迷雾昭日月;丹心忧党国,编三代史记,秉直笔,扫千军,力排众议,长留正气在人间。
以上是2003年郑惠兄去世的时候,我和同班好友张信传兄在他灵前敬献的一首挽联。它多少映照了郑惠这个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忠实于历史真相的“史官”和有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的“秀才”一生的重要业绩和风骨。
著当代“春秋”
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郑惠既以他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经历写下了自己青年的热血“春秋”;改革开放后,他作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负责人之一,以“齐太史简、晋董狐笔”的精神,长期研究和撰写中共党史,协同著名的党史权威胡绳、龚育之,为中共党史梳理了主要的脉络,留下了比较权威的史论和丰富的资料文献。正如他对一位年轻的学者访谈时说的:“搞历史(党史),必须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一定要把真实的历史呈现在后人面前。限于当时的实际,可以有所保留,但绝对不可以篡改……做人也是一样,保存真实是不容易的,但也是最珍贵的!”(参阅刘永辉:《一番教诲益终生———追忆党史专家郑惠先生》)
1994年,郑惠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担任了党史学会的副会长。他的好友龚育之说,郑惠熟悉党史,又熟悉编辑工作。他曾经参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参与主持《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的编写,参与《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编写,参与主持《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的编写和《胡乔木文集》、《胡乔木谈中共党史》的编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红旗》杂志编辑部工作过,到了党史研究室,又先后主编过《党史通讯》和《中共党史研究》。退到二线后,还想为党史事业发挥“余热”。经胡绳建议创办《百年潮》,郑惠自告奋勇,承担社长重任,从筹备到出刊,自筹资金(没有财政拨款),自配人员(单位只给两个定编人员),自办发行(不可能用行政命令摊派),郑惠操尽了心,费尽了力。(参见龚育之:《胡绳、郑惠、杨天石:〈百年潮〉创业三君子》,载《学习时报》2006年1月9日)
毋庸讳言,由于各种政治限制及认识的局限,历来写当代史是最受拘束的。郑惠担任《百年潮》杂志社长后,就力图借这块园地,秉笔直书,还原事实真相,廓清历史迷雾。《百年潮》创刊,提出了八字方针:“信史,实学,新知,美文。”他力排众议,去伪存真,冒风险发表不少真实可信的篇章,使人耳目一新。该杂志成为当时最受读者欢迎和信任的期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