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77年走上讲台,开始我的教学生涯,时至今日已度过了31个春秋。我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来学校及社会的发展变化,目睹了教学环境及教职工生活的变迁,感触颇深。 改革开放之初,举国上下,百废待兴。我最初任教的滦县兴隆庄中学是在唐山大地震的废墟上建起来的,教学设备简陋,教具缺乏。还记得1981年,教导主任陈伟被评为县级工会先进工作者,他用自己15元的奖金买了两块刻写钢板,让我们觉得教学上方便了许多。随后,语文组又邮购了一个电动留声机和一套人教版语文教学朗读唱盘,让学生能亲耳聆听夏青、方明、葛兰这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的课文朗读。那时人们觉得这套设备就是规范学生朗读、推广普通话的现代化设备了。 那时,从学校到县新华书店取教材,就是一大难题。学校只有一辆马车,道路上坑坑洼洼。每逢取书都要去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以备推车。今天的交通四通八达,汽车招手即停,与那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1992年我们夫妻调离兴隆庄中学时,学校已经添置了电动油印机,尽管质量一般,用电的时候少,手摇的时候多,但比手推的油印机效率高多了。实验设备、图书也增加了不少。兴隆庄中学校舍翻盖一新,教师家属院也全是宽敞明亮的两间式小院,厨房、储藏室一应俱全。学校环境明显改善。 1992年秋,我们走进滦州镇中学。当时,教室搬进了楼里,冬季供暖已不是火炉而是暖气,我们的家属院是新式“北京平”。这里教学实验设备齐全,学生可以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实验。2000年后,我们夫妻先后调入滦县三中,当时滦县三中教学设施相对超前,并且从这年开始,教学设备迅速更新。如今,全校56个班,班班多媒体教学,任课教师自投资金,每人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教育的现代化、资源共享、网络教育就在眼前。 1991年,二哥远赴美国留学。第一次让二哥听到家里的声音,是丈夫用我们新买的录音机,将家庭成员要说的话录在一起,让赴美的友人带了过去。以后我们曾两次到滦南县县城给二哥打电话。1993年,兴隆庄乡装了电话,就可以到乡里去接二哥的越洋电话了。1995年,家里安了电话,随时都可以与二哥联系。2001年,学校上了互联网,又可以与二哥进行网上交流;同时,我们又都配了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联系。真是天涯若比邻啊! 30年来的变化,有许多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原来的彩电是20年前二哥一家出国时留下的,那时用冰箱算是一种奢望。可后来不仅用了,而且冰箱彩电都已经更新换代了。2006年家里购置了联想台式电脑,2008年购置了方正笔记本电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