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坚持市场化改革
|
|
时间:2009-09-14 |
|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粮食市场的开放,取得的最大成就莫过于实现了粮食经济从计划向市场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惠农政策不断推动下,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粮食购销工作在市场化改革中不断创新。纵观30年粮食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一是改革酝酿期。这一时期,大致在1978年12月—1985年1月,主要任务是逐渐明确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方向,提出了“粮食购销要引入市场机制”的基本思路,开始着手对粮食购销体制进行改革。二是改革推进期。这一时期,大致在1985年—2004年,主要任务是稳步推进粮食市场化改革。归纳起来有三大主要内容的重大改革:即以计划与市场并行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以调整、完善粮食流通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以实行粮食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三是改革攻坚期。这一时期,大致从2004年开始朝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的体制迈进,主要任务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粮食生产,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深化粮食企业改革。
30年来,我省的粮食改革,始终是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稳步、扎实进行的,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粮食改革攻坚上,我省集中实施粮食安全保障、现代粮食物流和粮油产业化“三大体系”建设,努力探索粮食市场化条件下的粮食工作新路径,以更加适应确保粮食安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
30年来,我国粮食工作在改革中取得了明显成就。主要是:第一,粮食购销市场化稳步推进。经过积极审慎的多种改革措施的推进,“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现了粮食购销市场化”。粮食购销市场化,结束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连续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打破了单一的流通渠道,多元主体进入市场,激活了粮食经营格局;市场机制配置粮食生产要素,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粮食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就是说,粮食“放开收购、放开市场、放开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把粮食生产、经营纳入到了大市场、大流通之中。在政府扶持下,粮食经营主体自主约束、自由流通和公平竞争的粮食流通新格局正在形成。目前,我省正在全力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全面改革,以期消除粮食流通的体制性障碍。
第二,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粮食生产力。30年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生产条件的进一步改善、粮食收购价格的提高、免征农业税、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等一系列党的惠农政策的落实,使粮食生产力得到巨大解放。据统计,全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前的30000万吨多一点增加到2007年的50150万吨,30年内粮食增产60%以上;即使在我国南方遭遇历史罕见的雪雨冰灾的情况下,2008年夏粮总产仍超过12000万吨、增产250万吨以上,实现连续5年增产;1978年全国粮食单产169公斤∕亩,2006年提高到单产314.7公斤∕亩,单产水平提高了86.2%。30年来,我省粮食生产总量也迈上了大台阶,从1978年前的706.5万吨提高到1998年的1081万吨,创了历史新高;2007年在全省农业内部结构合理调整后粮食面积减少186万亩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达到1037万吨,保持了我省粮食生产较高水平;2008年全省夏粮达到257万吨,保持了4年连续丰收;全省粮食作物平均单产从1978年的127.67公斤∕亩提高到1998年的219公斤∕亩、2007年的228.4公斤∕亩,其中小麦单产从1978年的77.93公斤∕亩提高到最高年份2004年的243.6公斤∕亩、玉米单产从1978年的227.93公斤∕亩提高到最高年份2004年的374.2公斤∕亩。更令人欣慰的是,我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历经十几年精心培育,今年由高平市王文才种植的“长6878”旱地小麦,采用保护性耕作播种新技术,实际亩产达618.3公斤,创造了我省旱地小麦最高记录,为北方干旱地区小麦高产闯出了新路。
第三,粮食仓储实力进一步增强。自1990年国家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以来,粮食仓储设施快速发展、技术不断创新、管理不断规范、技术明显提高、总量显著增加。据2007年底全国统计,粮食仓储企业3.6万户,仓容达到32000万吨,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56.1%;粮食物流能力达到铁路专用线1207条、1491.7公里,码头泊位2113座,运输火车2966辆、散粮运输汽车6798辆、运输船舶84艘,汽车衡1.35万台。截至2007年底,我省粮食仓容储量已达到860万吨、有效仓容775万吨,其中国有仓储总容量845万吨、有效容量765万吨。目前,全省储粮实现了浅园仓、立筒仓、仓房等散装方式储存,装备了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粮情测控、谷物冷却系统,部分仓储达到了低温、低氧、低药量“三低(或双低)”储粮和塑料薄膜六面密封储粮,科技保粮率达到92.5%;全省食用油储存实行了油情检测,科技保油率达到90.5%。
第四,国家粮食安全体系日趋完善。在粮食体制改革过程中,粮食安全体系涉及的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粮食加工、粮食质量检测、粮食安全预警等各个子系统,都能相互联动、发挥应有作用,保证了粮食立足国内,在粮食紧平衡的状态下确保粮食安全。
30年的巨大成就、珍贵经验,使我们获得了诸多启迪:
——解放思想是发展的先导。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部鲜活的解放思想教科书。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粮食工作者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一大法宝。粮食体制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促进大发展的。可以说,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粮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变革,面对党和人民对粮食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巩固粮食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才能更好地把握粮食发展规律、创新粮食工作理念、破解粮食改革难题、推动粮食经济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是必然要求。粮食经济的发展,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统筹粮食生产要素、统筹城乡粮食经济一体发展、统筹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统筹粮食安全外在数量和内在质量有机统一、统筹耕者利益和食者福祉、统筹粮食市场化进程和粮食依法监管,这样才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对粮食工作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给粮食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深刻把握粮食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主动化解当前粮食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不协调因素,自觉消除粮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坚持始终解放和发展粮食生产力,自觉地坚持走粮食经济科学发展之路。
——市场化改革是关键抉择。实践证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是粮食体制改革的成功标志。在今后的粮食经济发展中,我们仍要坚持粮食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完善粮食购销市场化,通过市场经济规律调节,让粮食生产要素在市场自由流动,使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受益;通过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更好地运用法律规范粮食市场,将粮食流通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逐步完善市场交易规则,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和规范期货市场,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通过优势企业或名牌产品龙头带动,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在区域粮食流通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增强市场竞争力。
——保障粮食安全是重大责任。保障粮食安全,是粮食工作者“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责任使然。30年来虽然粮食生产总产量有了大幅增加,粮食购销市场化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但粮食安全始终面临考验。现在,城市化、工业化占地,人口增长和生活质量提高,水资源缺乏,自然灾害,能源短缺,汽车与人争粮等等,粮食安全问题凸现。这就需要我们下大功夫优化产业、调整布局、科学规划,用科技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以排解粮食安全危机;同时,要抓住生物能源产业化即将兴起给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时机,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依靠粮食政策的长期稳定和粮食产量的持续增产来化解生物能源产业化传导性粮食安全危机;还必须在确保粮食数量安全的同时,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并且把粮食消费安全作为粮食安全的最终落脚点。(作者为山西粮食局局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