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坚持科学发展
|
|
时间:2009-09-14 |
|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活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深刻地影响、推动了许多重要领域的变革,同时也书写了自身改革发展的精彩篇章。
30年江西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实现了从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向市场主体的转变。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4年),改革起步阶段。主要着眼于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和划分管理权限,先后进行了扩权让利、推行经济责任制、第一步和第二步利改税等多方面的改革。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94年),扩大经营自主权阶段。这一时期,依据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理论,明确国有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建立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转换经营机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国有商业企业和供销社企业推行以放开经营、价格、用工、分配为内容的“四放开”。1992年7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实施办法,开展了企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企业经营自主权进一步落实。同时,部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开始实施。
第三阶段(1994年至2003年),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阶段。这一阶段,企业改革由放权让利的政策性调整转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制度创新,由单个搞活国有企业转向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1994年,《公司法》正式发布实施,我省随即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在国有小型企业推行“国有民营”改革,在城镇集体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为探索企业改革的路子提供了有益的经验。随后几年,全省企业改革按照“三改一加强”和“抓大放小”的方针,围绕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实施攻坚,改革向企业产权制度、所有制结构、变革政府管理企业的体制和方式的深处推进。
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阶段。为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不到位和多头管理的问题,党的十六大决定,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由此,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原省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和中共江西省委企业工作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江西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开始筹建,2004年初正式成立。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力推进,江西在政府层面上真正做到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出资人职能的分离,实现了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这是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标志着全省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4年来江西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成绩
近4年来,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江西加快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宏伟进程中,国有企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资产运营质量大幅提升,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省属国有企业的发展势头尤为强劲,2004年至2007年,省国资委21户出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平均每年增加1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92亿元,实现利润平均每年增加21亿元。总结近4年来的工作,我们在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着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优化企业改革的制度环境。全省11个设区市全部设立了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管的组织体系基本建立,较为完整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国有资产运营的责任体系逐步完善,母子公司体制基本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层层落实到位。实践充分证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逐步完善,对国有企业落实资产经营责任、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管理、提高效率起到了非常积极和明显的作用,形成了责任落实和压力传递相统一的工作机制,极大地调动了企业负责人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经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着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股份制改革为方向,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体制创新,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嫁接改造,大批国有企业实行股权多元化改革。从国有资本的分布看,大多数投资在控股和参股企业,有效资产90%以上分布在多元投资主体的企业中。随着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的不断推进,法人治理结构逐步规范完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经营管理层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着力实施“进而有为”战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通过改制重组和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省属国有资本的分布更多地集中到关键领域和铜业、钢铁、电力、钨业、煤炭等重要行业。大力推进境内外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企业,江西铜业、联创光电、安源股份、凤凰光学等一批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发行股票上市迅速壮大。省属国有企业新增投资每年保持20%左右的递增比例,其中调整产品、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升科技含量的项目占总投资的90%以上,一批重大项目先后建成投产,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后劲。
着力实施“退而有序”战略,稳步推进劣势企业退出和债务重组工作。推进劣势企业关闭破产,推进中小企业放开搞活,一批省属企业按照“先划转,后改制”的原则,一次性整体移交所在地政府管理,结合各地招商引资进行重组改制。大力推进债务重组,化解企业债务风险,改善企业资产质量。几年来,省、市国资委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打包收购和处置四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国有企业不良债权,累计处置国有企业债务240多亿元,为企业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着力实施大开放战略,招商选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取得明显成效。牢固树立“不管你的我的、只要在江西发展就是好的”的理念,主动把好的企业、好的资产、好的项目推出去招商选资。仅2007年,省国资委和出资监管企业就先后组织、参与了15次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共推介88个省属国有企业招商引资项目,引进50多家战略合作伙伴。国有企业通过与战略合作者合资合作,国有资本的活力进一步增强,省属国有资本出资101.9亿元,影响和带动社会资本275.2亿元,一批实力强劲的中外投资者正在我省共谋发展,一大批合资合作项目快速推进。
着力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企业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和改进。我省国有企业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和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广泛深入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特别是在创新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中,省国资委总结提炼了“三双工作法”: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做到“双结合”;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实现“双转变”;创新党员教育管理资源配置机制,实现“双调整”。《求是》杂志刊发了介绍“三双工作法”的理论文章。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加强职工民主管理,为企业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积极创新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机制,严把工程招标、物资采购、资产处置、重大项目投资和大额资金使用等关口,有效保护了国有资产安全,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30年来,特别是近4年来,江西国有企业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带来的重要启示
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
国有企业的数量减少了,但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据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末,全省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共1916户,比2003年减少1091户,下降36.3%。近4年来,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了93.8%,实现利税增长了315%,完成增加值增长了134%。数据表明,我省国有企业的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国有企业的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资产总量大幅增长,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省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23%。
国有经济比重降低了,但国有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30年来,我省经济发展由国有经济“单轮独舞”,转变为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双轮驱动”,促使我省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虽然国有经济的比重下降了,但省属国有资本更多地集中到关键领域和铜业、钢铁、电力、钨业、煤炭等重要行业,其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江铜集团、江钨集团、江中集团、省煤炭集团等一大批国有企业不仅实现了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而且影响和带动了相关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有效地延长了产业链,形成了集聚效应。今年,我省有7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其中,江铜集团成为我省首家进入“中国企业100强”的企业,排名第87位。
国有企业的负担减轻了,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大大增强。30年来,通过积极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实现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使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减轻了。卸下包袱和重负的国有企业,轻装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各种挑战,赢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大大增强。3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国有企业在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节能减排任务、抗击非典、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方面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今年的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中,省国资委和全省国有企业的干部职工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灾救灾的斗争之中。在短时间内抽调了大批精兵强将,调集了大量电力抢修物资,在抗灾保电、抢险运输、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国资委和全省国有企业的干部职工踊跃捐款捐物献爱心,捐款捐物价值达8129万元。同时,坚决完成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下达的支援灾区群众建设临时过渡住房和对口支援任务。
重要启示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搞好的。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从江西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搞好的。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肩负着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历史重任,必须始终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和决心,毫不动摇、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省国资委成立以来,全省国资委系统的干部群众牢牢把握职责定位,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以改革创新精神,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大量事实表明,省国资委成立以来的4年,是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大、发展速度快、竞争实力强、经济效益好、职工受益多、社会贡献大的4年。2007年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2650亿元,比2003年增长34.1%;净资产888亿元,比2003年增长73.8%。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关于成立各级国资委的重大举措是完全正确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已经在实践中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党的领导是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加大了产业整合的力度,大多数国有企业基本完成了规范的公司化改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企业虽然改制了,但党的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江西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大鲜明特色,就是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不断加强对国有企业党员和干部的教育管理,紧紧依靠党组织和党员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维护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江西国有企业30年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
解放思想是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一大法宝。30年来,我省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始终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推进的。与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样,前进的道路充满曲折和艰辛。特别是一些重大改革政策的提出或重大举措的推进,没有前人的经验可资借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我们墨守成规、畏缩不前,不敢“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是很难走出一条新路、干出一番事业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化解推进改革中的各种矛盾,才能为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学习创新是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去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改革本身就是一种体制上的创新。30年来,特别是省国资委成立以来,我省国有企业始终致力打造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干部职工,致力企业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践证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不学习,就要落伍;学得慢,同样要被淘汰。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比别人学得快、学得好,并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追求精致,才能使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学发展是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要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探寻科学发展之路的历程。30年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国有企业走粗放式发展、简单重复建设的路子是行不通的,必须妥善处理好总量增长与改善结构的关系,树立内涵发展理念;国有企业走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的路子是行不通的,“浓烟滚滚”并不是新型工业化的标志,必须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促进节能降耗、节能减排,树立战略管理与持续发展理念;必须处理好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关系,树立统筹发展理念;必须处理好“资本”与“人本”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和谐改革是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环节。国有企业改革,必然涉及利益的调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利益调整点越来越多,利益调整面越来越宽,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一些新挑战、新考验。实践证明,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来解决。30年来,特别是省国资委成立以来,我省国有企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改革的理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职工的可承受程度有机结合起来,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使国有企业始终保持了和谐、平稳发展。
开放搞活是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新鲜活力。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省国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境内外的资源和市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开展招商引资,进行战略合作。30年来,特别是近4年来,我省有中国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等一大批国有企业大胆“走出去”,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同时,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引进大项目,进行战略合作。实践证明,坚持开放搞活,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而且有利于学习借鉴国内外、境内外的先进发展经验,从而促进我省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强保证。在改革的进程中,国有企业党组织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为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发展、梳理各种矛盾、理顺职工情绪、维护企业稳定提供思想、组织和政治保证;二是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不断加强自身变革。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机构更加优化,政工干部队伍更加精干高效。30年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大大增强了;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不是淡化了,而是大大加强了。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才能使国有企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前进。
当前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回首过去,我省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我们既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国有企业面临着加快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首先,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这为我省国有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国内外、境内外各种资本进行战略重组,进一步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步伐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会。其次,30年的改革发展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全社会对改革的承受能力明显增强。再次,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目标、方针、政策;广大干部群众迫切希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方面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更趋于一致。这都为我们抓住当前大好形势,着力解决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新的历史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取得的成绩也仅仅是初步的、阶段性的,部分企业特别是资源型企业效益增长较快,很大程度上是与产品高需求、市场高价位、生产高负荷分不开的,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性障碍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从外部条件看,国际形势和宏观环境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随着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际大公司、大企业进入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进入的领域越来越广;兄弟省市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综合竞争力提升;省内外民营企业规模和实力也在迅速成长,竞争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攻坚,面临着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和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各种制约因素日渐凸显,改革环境面临着新的挑战。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进展慢同样没有出路。从上述分析看,总的来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毫不动摇,切实抓住机遇,趋利避害,扬长补短,进一步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不失时机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加快发展。
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开创我省国企改革发展和国资监管工作新局面
解放思想抓机遇。解放思想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重要思想武器。过去的30年,我省国有企业的进步首先得益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今后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仍然需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当前,为什么有的企业改革相对滞后?除了有客观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少数企业领导人员对股权多元化改革存在抵触情绪,担心改革导致失权、失位、失利,以各种方式拖延改革,延误改革良机。针对这一状况,我省国有企业必须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尤其要在股权多元化、发挥国有资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引进战略合作者、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下放省属国有企业、引进优秀企业家、破产改制等七个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解放思想,进一步认清国有企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抢抓发展新机遇。
明确目标重执行。当前,根据中央精神,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部署,进一步明确全省国有企业改革目标任务,即在2009年底以前基本完成全省国有企业改革任务。通过深化改革,国有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盘活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解决职工身份,建立新型劳动关系;有效解除企业不良债务,提高企业赢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产品技术升级,壮大企业规模;不断增强国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努力打造一批强而大的“四化”(国际化、集约化、多元化、现代化)集团,一批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单打”冠军,一批“四率”(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率、资金利润率、资源能源利用率)领先的优势企业,一批强而大的上市公司。围绕上述目标任务,省国资委相应制定了《首批省属国有企业下放工作方案》等8个配套方案。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执行。全省国资委系统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精神,切实提高执行力,保证各项改革措施平稳推进,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五个一批”促改革。改革目标任务确定后,找准找对改革方法步骤是关键。最近,省国资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指示精神,组成多个调研小组,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企业改革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并先后赴江苏、甘肃、吉林等兄弟省市学习考察,借鉴他们的改革先进经验,明确了“五个一批”的改革方式和途径。一是下放一批省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权。遵循“四个有利于”和“三不”原则,将部分在市、县的,与主业关联度不大的集团公司所属企业下放市、县管理,与当地企业实施产业对接,形成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通过招商引资,加快企业改革重组步伐。二是通过投资多元化裂变扩张一批优势企业。对我省支柱产业、关键资源产业、基础产业、优势产业中的优强企业,按照“母公司国有控股,子企业和产品项目完全放开”的原则,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大力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实现我省优强骨干工业企业的裂变扩张和跨越式发展。三是通过股权转让壮大一批企业集团。四是通过重组整合发展壮大一批集团公司。按照有利于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有利于促进资源资产资本向优势企业集聚、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有利于实现企业优势互补、实现强强联合的原则,推进部分出资监管企业的重组整合。五是通过破产退出放开搞活一批企业。通过实施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出让控股权和转让退出等多种方式,积极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企业辅业和劣势企业。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加快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
科学发展抓项目。发展是第一要务。全省国资委系统要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引导、推动我省国有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省国有企业如何做到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相结合,实现又好又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是关键。省国资委指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项目求生存,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提升发展品质,以项目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在抓项目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发展,对重大项目实行全方位开放,允许战略合作者控股,努力引进增量资金、增量技术、增量产品和增量市场,实现优势企业裂变扩张,进而做强做大产业。
创新方式强监管。如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一靠有效激励,二靠强化约束。有效激励主要是通过改进完善企业领导人员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机制,建立“我要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促进企业发展。强化约束主要是通过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保值增值责任体系、强化风险控制来实现。具体来说,一是加快推进企业中长期激励机制建设。二是完善考核内容。把科研投入、产品研发、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招商引资等内容纳入考核体系,把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指标落实到考核中,使考核内容更加科学、更加全面。三是创新考核模式。借鉴和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实行对公司的董事会和经营班子实施以业绩考核为核心的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七位一体”考核。四是建立防范企业风险机制。实行外派财务总监、法务总监制度,加强对省外、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
加强党建促和谐。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推进党建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推动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提高广大党员的综合素质;以打造一流人才队伍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以构建和谐企业为宗旨,进一步提高企业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以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认真落实企业反腐倡廉工作责任制。
30年,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但对于我省国有企业来说,却历经了风云激荡的历史性变革,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坚持用改革发展的办法破解国企运行中仍然存在的矛盾和障碍,坚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学发展,使国有企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更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更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