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改革开放的不竭动力——甘肃省三十年来解放思想历程回顾
|
|
时间:2009-09-14 |
|
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只有在思想上不断超越前人,用更加先进的思想指导新的实践,才能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和甘肃三十年来的沧桑巨变,思想的解放同样是推动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一)
1976年10月6日,一声惊雷震动了神州大地: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让中国陷入深重灾难达整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中国向何处去?甘肃向何处去?
痛定思痛。人们发现,“文革”虽然结束,但根深蒂固的极左路线和长期泛滥的错误思潮还没有彻底消失。如果不从思想路线上解决问题,继续按照“两个凡是”的路子走下去,甘肃的经济恢复无从谈起,社会发展没有希望。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两天之后,《甘肃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刚一发表,时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的宋平同志便注意到这篇不同凡响的文章。在他的提议下,甘肃省接连开了两个座谈会:6月25日由中共甘肃省委召开甘肃省理论工作座谈会,6月27日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和《甘肃日报》在兰州联合召开“真理标准”座谈会。在全国省市区第一个以会议的形式开始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宋平在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一定要坚持唯物主义,坚持真理,当老实人,要拿出勇气来追求真理。”宋平同志的讲话,拉开了甘肃解放思想的大幕。
什么是真理,用什么检验真理,怎样才能发展真理……甘肃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关系着每个人前途命运的大讨论当中。解放思想的星星之火,在千里陇原很快形成燎原之势。
正是这场走在全国前列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全省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方略,荡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为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如同一声嘹亮的号角,宣告了一场伟大社会变革的来临。
1979年1月3日,在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协议、实行大包干一个月以后,宕昌县哈达铺公社党委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八条规定》,在全省第一个公开实行了包产到户。
几乎在同一时刻,定西地区青江驿公社青江驿大队22岁的大队会计刘乾统,联合侯有山、刘乾有、周可智、郭永峰、张华、王治功等几户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搞起了“大包干”。他们把地分了,牲口分了,农机具分了,甚至柴草、门框子都分了。刘乾统等农民的做法在全县引起了轰动,被人们称为“一夜政变”。
青江驿的“一夜政变”,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1979年2月2日,甘肃省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十个问题的试行规定》,大力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千里陇原成片成片的土地,又一次变成了农民手中的宝。截至1980年3月初,全省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发展到71300多个,占全省生产队总数的65%以上,其中中部干旱山区有1800多个生产队实行了大包干。甘肃成为全国最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份之一。
被庄稼人称为“第二次解放”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全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79年,甘肃省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农村经济形势之好超出人们的意料:粮食生产达到中等年景水平,林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全省造林面积100多万亩,比上年增长了37%;大家畜存栏367万头,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猪的出栏率大幅度提高,满足了城乡副食品市场的需求。
地还是那些地,不过变换了主人;人还是那些人,不过自主经营了土地。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换来了满山的嫩绿、满川的金黄和农家院里朗朗的笑声。
思想的解放,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解放。甘肃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
20世纪80年代的大幕刚刚拉开,“高学兰养鸡对不对?”成了千里陇原争论的焦点。
高学兰是兰州市西固区陈坪公社一位普通社员,1979年,她养了近200只鸡,生产鲜蛋750公斤,收入1000多元。第二年,生产队收回了她的自留地,理由是参加集体劳动少了。
那么,高学兰养鸡到底对不对?《甘肃日报》以此为题,组织全省各界人士,在一版显著位置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讨论,继续解放思想、放手发展农村专业户成为舆论的主流。《甘肃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高学兰养鸡,是在甘肃这样一个贫困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新探索。
解放思想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1988年1月25日,甘肃省委结合落实十三大精神,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生产力标准的大讨论,拉开了又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序幕,形成了一个人人想改革、议改革,踊跃参加改革,坚决支持改革的生动局面。
1992年初春,邓小平同志来到深圳,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南巡谈话。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次谈话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给先富起来的中国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让千百万陇原儿女实现了干事创业的梦想。一批批国有企业职工,主动放下铁饭碗,下海淘金;一批批党政机关干部,毅然离开铁交椅,兴办实体;一批批莘莘学子,自觉走出象牙塔,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
改革总会面临新的挑战、遇到新的问题;解放思想,也不是一劳永逸,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随着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出现在人们面前:私营企业主能不能入党?
张掖市的宋有年是从一名砖瓦匠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1988年,他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上入党申请书。有人觉得吸收一个“老板”入党不合适。1991年,宋有年第二次递上入党申请书,支部争议仍然很大。宋有年没有灰心。1994年,他第三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终于被通过了。
2000年6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来宋有年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视察,当场表扬宋有年是非公有制企业的好代表。
面对党的总书记的肯定,宋有年激动地说:“我们国家能够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群众能够过上小康生活,我能够从一名一无所有的农民成长为拥有10多亿资产的老板,这都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我一定要当个好党员,决不给党脸上抹黑!”
一位普通私营企业主和总书记之间的对话,迅速传遍了中国大地。
2002年11月14日,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明确规定,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至此,作为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私营企业主入党也不再是人们争论的问题。
(三)
在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中,中国这条航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乘风破浪,奋然前行。
甘肃,也正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奔向美好幸福的未来。每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甘肃人民都表现出了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冲破了姓“公”姓“私”的束缚,打破了所有制问题上的“公有”崇拜,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从这一刻起,捕捉商机,投身商战,拼搏商海……对富裕的渴望,对幸福的追求,破除了几千年来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市场经济,这个曾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字眼,一时间成了甘肃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这一次思想大解放,推动着甘肃的改革开放和着全国的节拍,向着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尤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渐次清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并科学回答了我们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
面对新的任务、适应新的形势、针对新的情况,甘肃省委审时度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展开了一轮又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在进一步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甘肃开始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最为明显、改革开放力度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
(四)
时代大潮奔腾向前,解放思想永无止境。30年来,甘肃历届省委带领全省各族人民,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牢牢抓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寻找适于甘肃实际的发展之路。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波澜壮阔。甘肃和全国一样,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思想创造的源泉喷薄奔涌,经济建设的巨舰破浪前进,文明进步的花朵次第绽放。
30年来,我们走过了从贫困向温饱型社会过渡的曲折道路,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艰难历程,经历了从封闭状态向全世界全面开放的严峻考验,开始了从落后的农业省向工业强省前进的伟大实践。
甘肃省委作出的每一项正确决策,甘肃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是不断解放思想的结果。
30年的辉煌历程无可辩驳地昭示世人:是思想解放支撑了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不竭动力。正是解放思想,助推了改革开放;也正是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推进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民要和谐,解放思想就永远不能停息。让我们高扬起解放思想的风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甘肃的伟大征程上,劈波斩浪,奋勇前进!(苟保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