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地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个国家的陆地面积,二是它的海土面积。进入21世纪,随着海洋经济地位的擢升,关于大国的界定将不只以陆地面积而论,而是向海土面积倾斜。
对海土价值的认知掀起第二次世界地理大发现
人类对海洋用途的认识已不再局
限于“海运和捕鱼” ,进而提出了“海土”这一新概念。所谓海土,是指在国家主权和其他合法权利管辖下的海域及其上空、海床和底土,由里向外包括一国的内海和领海(12海里处)、毗连区(24海里处)、专属经济区(200海里处)和大陆架 (最远可达350海里),是海洋国土的集合。按1973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拟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我国拥有管辖300万平方公里海土的权力,也就是地图上传统“九段线”的标示。1977年苏联学者布尼奇出版《世界大洋经济学》,率先提出“大洋经济学”概念,成为海洋经济进入现代化开发进程的宣言书,由此人类开始系统地认识沉睡的海水,以及在海水之中和海水之下的资源与陆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上一些国家敏锐地洞察到新兴的信息技术正是认识海土的科学工具,从而大力发展卫星遥感、声纳传感和机器人技术,揭开了以勘察海洋资源为目的的第二次世界地理大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关于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濒海地区进行测量和侦察,并非只为军事服务,而且为掌握太平洋全域的海土信息服务。近30年来,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全球海洋调查表明,蓝色海土开发有巨大的潜在价值,这就是海土能长久维持人类60%水产品、25%油气资源,并蕴藏着丰富的稀有金属、盐等生活与生产必需品。可以说,一座岛礁就是一座金山。与大西洋相比,富饶的太平洋群岛林立,就西太平洋来说,北起阿留申群岛,经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澎列岛至东南亚,形成一条优美曲线的岛链。这条岛链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其中,每一个岛屿、礁盘都聚集着一个完整的生态资源环境,矿产和油气环绕它们分布。如我国海土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6500多个,每一个都是聚宝盆。典型的如钓鱼岛,按1982年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石油储量约30—70亿吨。南海更是油气宝库,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石油储量近200亿吨。东海由中日韩朝四国环绕,宽不足400海里,却是世界最大的油藏区之一。
海土从海洋权益的认知中深化而来,反映了国家和民族海洋价值观的历史性进步。海土与海洋权益有密切联系,但海土高于海洋权益。从现实法学角度说,大陆架、海上经济专属区这些海土被框定在海洋权益范畴下,而不具备领土地位。这反映了工业革命以来突出海上通行权而忽视海洋开发权的不合理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必将改变。从未来的法学角度说,随着人类对海洋依赖性的增强,今天的海洋权益除去海洋通行权外,剩下的海洋开发权将深化为海土。这将是法学界定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能否预见到这一点,对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重大,反映了海洋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进步。由此,可以解释以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为什么为巴掌大的礁盘而发生争夺,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把海洋权益当成海洋国土来寸土必争。同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澳大利亚向不毛之地的南极进军,俄罗斯和英国甚至把海土边界划到了北极。
海土对于现代人来说是金,对于子孙来说是命。美、俄、日、英、法等国早已开展了近半个世纪的海洋调查。以日本为例,作为一个资源贫穷国家,信息时代航天航空、精密制造所需的钴、锰、镍等稀有金属沉睡在周边大陆架地层中。为此日本精心调查海土,在其申报的海土中,钴的储量可供日本用1300年,锰的储量可供日本使用320年,镍的储量够日本使用100年;那里还埋藏着够日本使用100年的天然气,以及丰富的、被认为可以代替石油的“可燃冰”(即含有甲烷的天然气水合物)。除发达国家外,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奋起赶上。今天我们的陆地资源还没枯竭,石油、天然气等关键资源还能开采几十年,海土资源对我们来说还可能只意味着金子。但当陆地资源消耗竭尽时,我们的子孙将主要依赖海洋资源生存发展,海土将具有决定性意义。
圈海运动吹响海洋商业文明向海洋工业文明迈进的号角
21世纪是人类开发海土的世纪,人类将进入海洋工业文明新纪元。在人类还不具备开发深海和远洋以及外太空的技术之前,未来30年人类将集中精力开发处于海陆结合部的濒海经济。
自古以来,经济生产与消费可以分为大陆经济与海洋经济两个部分。大陆经济先于海洋经济进入现代化进程。与接近饱和的大陆经济现代化相比,海洋经济仍处于落后状态。虽然也有造船业的大发展,但主要是将海洋作为大陆之间的交通线,为大陆经济服务,今天的渔业、海洋药材、海洋矿产仍只占据辅助地位。虽然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世界海洋中有2.5亿平方公里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然而目前世界国民经济总量23万亿美元中,海洋经济仅约1万亿美元,只占4%强。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率先发起把陆地领土在海面下延伸出来的大陆架纳入本国的管辖范围,并对海底的自然资源享有专属的开采权,结果引起各国积极响应,分公海为己有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1982年的《海洋法公约》又再度准许各国划分200海里以远的外大陆架。
从经济发展的群落分布来看,濒海经济带指的是,世界各大洋沿岸(以濒海国家领海基线为准)向内陆延伸350海里(美国新战略将沿海地带扩大到1000海里,主要是军事需要),这里覆盖了世界90%的现代化中心城市,80%的科技人才,75%的高科技企业,为开拓濒海事业聚集了人力和物力;向海上延伸350海里,覆盖人力可达的水下深200米的大陆平原,冰川世纪留下的丰富矿产、油气资源,依托岛礁生态环境生殖繁衍的海洋生物带,以及承载95%的海上航线,为海洋经济大开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未来的濒海经济是由传统产业、生态产业和海洋产业这三大产业群在濒海地区形成的循环经济,具有海陆并茂、以海为主的产业链特点。一是海洋经济生产还不能独成体系,仍需要与临海大陆的发展结合起来。二是传统工业与科学技术直接为海洋产业服务获得新的生命力,包括制造业、运输业、电力工业、建筑业在内的传统工业将向推动海洋事业发展的方向转型,促成海洋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的大发展。三是生态产业的兴起将改变工业文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面向环境保护、海水利用、气候调节将有效实现海陆之间资源开发的均衡,濒海地带的生态平衡,海洋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产品开发。由此,濒海经济将超越传统工业经济和海洋经济的条块分割,成体系地互动式、融合式发展。
信息文明架起了传统工业文明与海洋工业文明的中间桥梁,将引发结构性社会变革。近20年来,信息革命所带来的技术更新导致人力生产大幅度下降,进一步导致农业人口的下降,同时也导致传统工业人口的过剩,从而使大量来自农业、机械工业的劳动力资源和知识青年向濒海集中。中国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农民工和下岗工人大量涌入沿海城市,为濒海大开发提供了人力资源。在信息革命推动下,中国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建设快速增长到每360公里一城市,欧美发达国家已接近100多公里一座现代化城镇,日本则达到每30公里就有一个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濒海地区的人口密度、财富密度空前高涨,日本人口85%聚集在濒海区。
自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以来,濒海国家在联合国舞台上达成分割公海以利开发的共识,继拿出全球1.29亿平方公里的海域分给濒海国家用作专属经济区开发之后,向更广阔的350海里延伸的大陆架划分和有关富钴结壳资源勘查的国际法的制定进一步掀起濒海大开发的热潮,人类已经站在海洋工业文明兴起的开端,无法回头。
海权冲突与利益重组
21世纪界定大国依据的天平正在发生从大陆面积向海土面积倾斜,从战略价值观上将发生重新界定国家权力分配的历史性转变。正如历史上每一次文明进步都必然导致国家利益的扩张,而当利益交叉时又必然带来冲突。
1.海土扩张代表国家竞争新态势
随着海洋工业的兴起,国家竞争力将向濒海经济发展聚焦,各国扩张海土已成定局。尽全力扩大海土的实际占有成为国家领土竞争的新坐标。一方面努力谋求自定海土的国际合法地位,截止2009年5月13日,已有50多个国家向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提出要求将专属经济区200海里(约370公里)以外的大陆架划界为本国领土。另一方面立足通过对濒海区域的全面调查获得更多海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各国只要在海土范围内发现一个无人岛,便可划得周边1550平方公里的领海,证明一个能生存的有人居住岛可获得周围几十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所以,发现并得到一个突出水面的礁盘,就意味着争到一大片海土,由此引发濒海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谋求先于邻国搜集、发现、加固海土。
美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调查海洋,并成立了海洋科学研究委员会和海军研究办公室,组织海洋学研究,1969年总统委员会发表关于“海洋科学、工程和资源”报告。历经半个世纪的探索,美国在海洋研究与开发技术领域全面领先。美国政府各部门,如宇航局、气象局、能源部、通信部门都建立了海洋学应用领域和相关制度,科学技术学科分布也全面接入海洋学,从而形成面向海洋工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布局。进入21世纪,美国公布了《21世纪海洋蓝图》和《美国海洋行动计划》,成为濒海经济大开发的蓝图。它们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对美国海洋工作,而且对世界的海洋开发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亚洲,日本把大陆架调查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国家项目”的战略高度上,强化自卫队与政府各部门的协作,除使用海上保安厅的调查船外,还动员文部科学省的海洋调查船和民间船只,一边进行海洋调查,一边进驻无人岛。日本声称:“进行大陆架调查是百年大计”。日本采取“蛙跳”战略,在已申请的海土边缘找出一岛礁,然后再申请新的海土,对即将沉没海平面以下的“冲之鸟”礁盘则采取大海上立牌坊式地打水泥桩,对稍稍露出点头的珊瑚礁都要修成人工岛,同时把无人居住的荒岛无偿租赁给国民居住,从而把无人岛变成有人居住岛。可见,今天的海土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所谓岛礁之争,实质上不是为巴掌大的陆地去打破头,争的是较之岛礁几千倍乃至几万倍大的蓝色海土。在日本的带动下,南海沿岸各国也在加紧海洋调查和控制岛礁,形势逼人。为扩张海土国家竞争的手段也由明到暗,竞争的烈度不断提升。
2.濒海各国海权冲突将明显加剧
今天世界各国的海土主张都存在重叠部分,全球卷入濒海冲突的图景已经初现端倪,表现为三个级别的濒海较量。第一级是美俄争当世界海洋超级大国,每一方都力图保证自己控制5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海土。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宣称要控制世界17个海上咽喉,而且着力发动新一轮海军基地扩张行动。俄罗斯也不甘落后,在大陆战略受到美国压制的情况下主动从海上出击,不断扩大大陆架和海上专属经济区,并向北极进军,保证俄罗斯的后世拥有争夺世界第一的战略空间和战略资本。处在濒海战争第二级的是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地区性海洋大国,他们都力图获得400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土,争夺区域海洋的主导权。其中,日本雄心最大,在国家领土定义上已经修改为447万平方公里,其中410多万是海土面积。一旦实际控制这410万平方公里的海土,日本将夺取亚洲海洋第一大国的地位。日本的既定战略目标是将海土向500万平方公里拓展,与美俄争当世界级的海洋大国。澳大利亚做出与日本比拼之势,不动声色地扩大控制区域。自去年获得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认可,其海土面积一次性扩大250万平方公里,一举夺得与日本争当亚洲海上霸主的资格。所以,自今年起澳大利亚海军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咄咄之声,要在亚洲充当海上警察和救援队的角色。处在濒海战争第三级的是发展中濒海国家争夺海上利益重叠区。
3.利益重组架构全球战略新格局
面对蓬勃而起的海洋工业文明和即将到来的濒海冲突时代,世界各国都在重新认识世界,重新确立战略,隐藏于其中的主线是国家利益的重组。国家利益的重组导致战略格局的重构。濒海冲突也将是战略格局变动的自然产物,形成大国冲突、小国冲突、大国与小国的冲突多样化格局。拥有海洋战略传统的美日等国较早地对海洋工业文明的兴起做出积极反应,美国确立在亚太地区充当“离岸平衡手”的角色,意在太平洋濒海冲突中发挥支配作用。美国海军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着手“由海向陆”的战略准备。如今,美军已将60%的水面主战舰只、70%的主战潜艇部署到日本至关岛一线,形成全面介入亚太地区各国海洋利益纠纷的武装干预态势。日本则定位为亚洲的英国,以确保从日本海到阿拉伯湾的千里海上交通线安全为由,通过日元贷款全面介入东南亚沿海国家至印度洋沿岸国的发展建设。在新的战略定位下,日本自卫队实质性摆脱“专守防卫”的政策制约,积极谋求在西太平洋沿海区域的主导权,正在快速形成夺控东海、干预南海的濒海战斗力。
今天刚刚出现的利益重组与战略格局的变动不是明确的、稳定的,处在战略碰撞状态,存在多种方向性的试探,关键看国际上主要战略联盟的未来走向。正如美军在新防务评估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没有一个国家具备足够的能力确保整个海域的安全”。近20年来美国走过了从不成功的单边主义向多边主义转变的战略历程,不断调整前进的方向,今天它所主导的海洋军事联盟也面临重大转向。要么强化联盟做适应性调整,要么改弦更张做革命性转变。目前美军选择的是前者,2007年以来美军发布《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明确了加强与日本、澳大利亚的战略联盟,依靠海上联盟的支持来控制亚太濒海区。在战略碰撞与试探中,以“上海合作组织”、“东盟”、“非统”为代表的地区性合作组织也在探索新的定位。由此,全球战略格局面临多种前途和命运的较量。
600年前,郑和警示我们:“一旦他国之首夺取南洋,华夏危矣”。100年前,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再次呐喊:“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也”。“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如今,一场开疆拓海的风暴正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沿岸升腾,从而拉开人类海洋工业文明兴起的序幕。今天的中国人视海土为海权,外国人却视海权为海土。这个思想认识上的巨大落差必须彻底改变。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中华民族需要坚定、持久地开展一场打造濒海战略空间的战略行动,以无愧于祖先、造福于后世的开拓精神和战略胆识,做世界海洋工业崛起的先锋。(林 东/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