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是各高等学校和高校教师的神圣职责。必须努力探索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和思想实际的价值观建设路径,创新教育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效。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在价值认知上,开始学习理性的判断,但判断能力尚须加强。他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所接受的信息和知识是非常丰富的,但缺乏必要的系统性,由此决定了大学生巨大的可塑性。关于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播特征,有专家概括为“三性”,即信息的海量性、网民的独立性和网络传播的无界性。海量性特征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开始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和文化,随着自己知识的增长,也逐渐地学习用分析批判的目光来认识世界观察社会明辨人生,但是网络传播的独立性和无界性又使得网络信息和文化存在良莠不齐真假不辨的现象,由于知识和阅历的局限,大学生对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往往缺乏基本的价值判断。
第二,在价值取向上,与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基本一致,但还要在实践中巩固完善。作为“80后”、“90后”的一代大学生,他们成长过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感召力。但改革本身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重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缺陷也充分地暴露出来,人际关系的趋利化倾向和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对外开放使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越来越高,然而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我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采用公开的隐蔽的手段与中国争夺青年人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自然成为了整个社会最敏感的地带。
第三,在价值实践上,这一代大学生的缺陷是明显的:他们中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创业艰辛的深刻体验,更缺少挫折的历炼。在价值观上:一是价值本位向主体倾斜,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凸显,追求个体利益、个性发展、自我独立、实现个人理想;二是价值观念呈现多元性特征,自身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特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紧紧抓住价值认识、价值体验和价值锻炼三个环节,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基本尺度,外化为大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固化为大学生的价值理念。
第一,创新价值认知教育,突出系统科学,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认识,使之成为大学生自觉的理性追求。在教育内容上,一要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特别注重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历史必然性教育;二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必然结果的教育,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与中国美好未来的关系的教育;三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意识中找准方向,在理论提升中确立人生追求;四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结合起来,确立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五要强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特别注意与塑造大学生的个人精神面貌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个人健康成长结合起来。在教育的途径上,强调系统协调,多管齐下。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突出“理论”的特色,要从理论上给大学生释疑解惑,从理论的高度帮助大学生认识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要充分发挥大学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大学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大学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科教学的价值理念,帮助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创新价值体验教育,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当前,各高校社会实践的形式丰富多样,也是当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帮助大学生树立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找准自己人生方向和人生历程每一阶段的奋斗目标;要通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奉献精神,自觉地把自己个人的发展融入社会整体的进步之中。
第三,创新价值锻炼形式,使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首先,要利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和设施,努力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努力营造思想自由碰撞的舆论氛围,让大学生在理论的思辨中,在观点的比较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其次,要十分清醒地看到,在大学生当中也存在思想水平的层次性,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突出先进,带动后进。大学生由于自己的经历、努力、天赋的不一,家族出身和自身条件的不同,在思想道德水平上也必然表现出层次性。学校要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最后,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为学校管理的规定和学生文明公约。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落实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每时每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固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 执笔:钟瑞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