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应对2008年末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策略和近30年的历次危机应对方式不同。近30年来,历次经济危机的出现,国际社会大都是问罪社会政策,削弱福利国。而此次危机发生后,全球检讨反思社会政策,强调社会政策的作用,并开始着手加强和完善社会福利体系。
一、社会政策历来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方式之一
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于1788年在英国出现以后,国际上相继出现了几种应对经济危机的方式:1.投资基本建设(1789-1792年,英国);2.扩张战争和殖民地(1793年,英国对法国宣战;1840年鸦片战争);3.国家福利政策(凯恩斯主义,1929-1933);4.高科技研发(1971年英特尔)。在以上几种方式中,社会福利政策在西方国家持续了多年并改变了西方世界。1920-1975年,西方工业化国家出现了社会福利政策迅速发展和繁荣的时期。1975年,达到福利国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期间,社会政策的框架和原理基本形成,西方福利国家也分别按照不同的理念建成了不同的模式。福利模式虽然不同,但是社会福利的发展成为西方社会的发展趋势,改变了西方国家人民的生活。
二、经济危机对社会政策的冲击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经济危机再次爆发,国际社会应对的战略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问罪社会政策,削减社会福利,甚至把经济危机带来的困难归结于福利国家的干预导致的对市场经济的破坏和福利国膨胀造成的财政赤字。在此后的30余年中,历次经济危机后国际社会所出现的反应是:
1.各国政府:紧缩福利政策。西方各国政府紧锣密鼓地制定紧缩福利国的政策。在英国,自1979年起,撒切尔夫人发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自由主义运动,让市场力量主导英国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建造的救济住房被卖掉,即使是照料老年人生活的养老院也拿去拍卖给出价最高者,国有资产私有化,逐渐推行教育和医疗卫生的私有化及自由市场化运作。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颁布《经济复兴计划》,决定减税,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缩减社会福利。削减如食品券、失业保障、新生儿家庭补贴、医疗保健、学生营养补贴、住房补贴、失业者培训等200个项目的社会福利支出。里根反对给予穷人救济,不倡议建立社会福利体系,让不平等和两极分化加剧。80年代,整个西方学术和决策界对社会福利政策产生了动摇,包括最典型的具有社会民主福利模式的北欧。
2.学术界与政府决策部门:批判福利国。在国际上,单独追求经济发展,强调利润,反对国家干涉成为压倒多数的主要趋势。学术界和各国政府决策部门对社会政策产生了批判的态度,一起谴责福利国。社会福利站在被告席上,社会政策学者站在辩护席上。社会政策学中把这种新自由主义的思潮称为“新右派”。“新右派”作为知识界和政治力量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70至80年代之间取得了权力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说,“新右派”是1973年后全球经济困难的产物,但它也是一个对60年代以来迅速增长的花费及该政策的普遍不确定的成就及影响的反映。从本质上讲,“新右派”所做的是要采取行动,发展和延伸古典自由主义对国家行为的批评,并且把它们应用到当前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关键问题上。而社会政策学者用微弱的声音和被动的态度捍卫福利国。
3.全球领域:自由资本主义思想的大踏步前进。新自由主义是根源也是结果,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个人自由的至高无上,强调自由市场经济是经济成长的动力;强调私有制和福利的个人负责等,希望解除规则管制。他们认为,福利国的理想和运作威胁了自由。由于政府权力的增长,个人的自由和责任被削弱了。学术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两个领军人物在此期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因此,在30年间里,自由资本主义成为世界的显学,占领了全球学术界、舆论界的制高点。
三、此次金融危机让国际社会重返社会政策
首先看一看国际社会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做法。
1.检查金融危机对社会福利的冲击。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欧、北美等国家政策制定机构迅速做出了反应。汇聚各国社会保障管理和经办机构的国际社会保障协会、被誉为美国华盛顿智囊团的新美国基金等政策研究机构以及英、法、德等国际和国家机构纷纷开会,探究金融危机对社会福利的冲击。
国际社会保障协会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将在几个方面影响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这场危机会消耗社会保障基金,因此破坏了依赖于基金的财政金融方案的可行性计划。其次,金融危机演变成一场经济危机,其后果是随着贡献人的减少和增长的支出,造成社会保障收入的减少。西方国家特别分析了金融危机对健康保险、养老金、失业金三方面的影响,以及造成的缴费、基金和国家管理方面的问题。
新美国基金政策研究机构的专家讨论了全球危机怎样影响到政策计划的三个关键领域:第一,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和退休储蓄;第二,劳动力和家庭政策;第三,健康服务。
和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危机后的做法是没有将社会政策和经济危机对立起来,而是检查对社会福利的冲击,把国民福利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且把社会保险当成了一个防范机制来检查。
2.强调社会政策的作用。国际社会保障基金会认为,社会保障动力机制的办法可以提供给社会保障机构以有效的政策和战略,以恢复公众对社会保障方案的信心,有助于振兴经济,并靠对最脆弱的人群提供充分的保护更好地保证社会的凝聚力。
2008年12月5号,新美国基金就金融危机下社会政策的未来召开研讨会。发言人提出,社会保险应该是“社会的”,其他工业化国家已更新了社会保险制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美国必须效法。当年的“新政”已经不是新的,已经过时。我们现在的运作(即放任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忽视人们分配福利的一套做法)会产生不幸的后果,正是欺骗未来。
2009年3月9日,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理事会共同发布报告,称社会保障是危机中保护社会的稳定器,决心用欧洲团结基础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2009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欧洲高水平的经济和金融整体化需要更强的公共政策的协调作用。
3.制定具体社会政策来对抗危机。同时,国际社会纷纷制定社会政策,来缓和危机。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理事会提出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协调作用;使用欧洲社会基金,以促进再就业和老人保障;改进卫生保健。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6月6日讲话中说,美国面临紧迫的挑战迫切需要改革美国的医疗制度。经过多月的努力和深思熟虑,国会正准备引入讨论卫生改革立法。而在此之前,美国从未建立过全民的医疗服务体系,其医疗、残疾等保险,大都是雇主等支付的私人保险。奥巴马说,医疗制度不再是一个奢侈的愿望,我们不能再推迟了。
4.危机让人们思考新自由主义。主要新自由主义福利体系的大国,包括政府决策部门和学术界都开始对贪婪无度放任的自由资本主义反思。各国政界和学界开始抨击自由市场为主体的资本主义: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说,新自由主义是全球金融危机祸首;在美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学术会议上,美方主题发言人费能文教授说,新自由主义对金融危机难辞其咎;法国总统萨科奇则有了一个从“右”到“左”的转变,他说:“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时代终结了”,“关于市场是全能正确的观点可以停止了”。这些针对纯粹以自由市场的为导向发展的讨论引出了关于重新明确社会政策原则的真正理论意义上的反思。
四、为什么此次危机彰显社会政策的重要
此次危机后,欧洲和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转变了对社会政策的态度,除了舆论界对过去以撒切尔夫人、里根为首的削减福利政策、大肆推行新自由主义的行为“算总账”外,各国开始检查对社会福利体制的冲击,强调社会政策的作用,并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除了此次危机彰显了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贪婪无度的本性,对资本的无限追逐已经背离了改善人民福祉、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轨迹外,国际社会还看到30多年来,反对社会控制的自由资本主义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弊病,产生了长久以来不可解决的问题。于是,国际社会思考资本主义的道德危机,思考其体制产生危机的必然性,思考劳动人民购买力(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缩小)的不足、贫困和两极分化加剧以及思考资本主义难以为继。
社会政策所强调的原则是社会公正。这个公正要求所有的公民都有公平地享有社会福利的权利,能够共同地分享社会创造的财富。社会政策通过国家再分配和建设福利国家的方式来保障全体公民享有福利。而这种全体公民平等地拥有社会福利的方式,则依赖于全体公民作为一个整体来共同承担风险。因为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GDP增长数字和贫富分化,而是改善全人类的福祉。在过去30年里,国际上已经把这种政策方针的观点边缘化,变为仅仅强调安全网和针对弱势群体。目前国际社会对社会福利政策的反应,也仅仅限于降低贫困。如国际社会保障基金会认为,社会福利的支付保持了人们的财政收入,而社会福利津贴的提高比GDP增长能更好地维持家庭收入,社会福利津贴保护了失业的人口等,许多的认识还仅仅限于技术层面而不是社会公正的原则高度。
此次金融危机已经说明社会政策在应对危机的重要作用。社会政策可以直接吸收危机影响。比如如果具有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就可以抵御危机带来的破坏。社会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发展,带其走出危机。例如对社会服务的投资等,在吸收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促进社会服务的收益。社会政策可以抵御未来危机的冲击。如果国家政策能很好地控制自由市场的放任,并建立起社会保障的防护网,就会预防潜伏的危机的伤害。在此次金融危机面前,各界对社会政策应对危机的作用的认识逐步走向趋同。
社会政策早已经不是单纯的再分配政策,社会福利也不仅仅是一个再分配机制,它们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福利政策也是再生产的需要。一方面,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提高劳动者的体能和技能培训;同时,也为高科技生产的研发和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的提升积蓄了能量。社会政策的管理运行方式和措施手段也变得更加现代、科学和多样化。(潘 屹/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