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十五”计划实施的五年里,县委、政府把交通建设作为带动全局工作的“四项突破”之一,按照“构筑大交通、谋求大发展”的思路,集中全县力量,大打公路建设攻坚战,交通条件取得了历史性的变化,彻底打破了自然条件和区位局限的“瓶颈”制约。曾经因交通闭塞被人们戏称为“河南小西藏”的淅川,曾经被人们与“穷山僻壤”联系在一起的淅川,“十五”的五年里——出口路通了,主干道宽了,旅游路畅了,城区路靓了,乡村路硬化了,五年时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7.1亿元,实施重点工程项目35个,扩宽改造公路936.7公里,新建改建油路345.6公里、水泥路近600公里,投资和建设里程都超过了“十五”以前的50年总和。通过“十五”五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与天叫板的攻坚,弥补了交通基础差的先天不足条件,如今已初步形成了对外四通八达,对内迂回成网,内外交通便捷的公路交通新格局。
五年成就:突破“瓶颈”辟坦途
“十五”前的淅川交通是一段尴尬的历史,2001年前全县仅有72公里油路,60%以上公路属等外路,35%的行政村不通汽车,是南阳市唯一不通铁路、不邻高速、不沿国道的山区县。面对“十五”的五年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怎能描述才能表达出淅川人心中油然而生的那种强烈自豪和震撼?还是用咱们淅川人的视野来描述吧。
出口路通了——接通了搭上中原崛起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五年来,全县累计投资1.8亿元,组织实施了内淅、淅西、寺湾至白浪等6项通道工程,使我县所有的出县通道全部建成为二级以上的油路,结束了出口通道不畅的历史。其中,内淅路的建成,接通了312国道,使我县到南阳的时间从3个小时缩短到90分钟;新淅西路的建成,使我县到西峡火车站只有10分钟的车程,等于把火车站建在了淅川城郊,彻底解除了交通不便的“瓶颈”制约,使我县成为实际意义上的通铁路、沿国道、沿高速的县。而寺湾至陕西、湖北白浪等出省通道的建成,打开了我县通往外省的通道,为我县在豫、鄂、陕三省交界区域赢得了营造区位优势的主动权。
主干道宽了——沟通了县内迂回路网。“十五”前的淅川公路,残存在人们印象里的是坡陡、弯急、路窄、坑洼不平几个痛苦的字眼,县内主干道几乎不上等级。这些问题在“十五”期间得到了改变,五年来我们以“完善路网结构、提高公路等级”为目标,累计投资3亿元,先后上马了上荆、上九、盛仓、盛滔等县乡干道公路建设,开始了县道升级改造会战,不仅把所有的进出县城公路全部建成了二级以上的公路,还实施了毛堂至西簧、九重至唐王桥、滔河至宋湾、盛湾至仓房等工程项目,解决了断头路问题,优化了主干道网络的结构。特别是上九路改建等一批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将大大提升淅川的公路等级。
旅游路畅了——带动了“朝阳”产业的发展。淅川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亚洲最大人工淡水湖、天下第一渠首、“国保”明清古街、中州四大名寺香严寺等闻名遐尔,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只能沉睡深闺。“十五”以来,县委、政府确立了建设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景区景点道路配套,推动了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0.6亿元,实施了6项旅游配套公路建设工程,先后建成了香花丹江大道6公里二级水泥路、龙山7.8公里三级水泥路、金竹河至仓房22公里二级油路、桐柏至金竹河22公里环库公路、马蹬至袁坪19.3公里三级水泥路等项目,彻底改变了交通条件,把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有机衔接起来,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五年来,每年到淅川旅游游客人数以20%的速度递增,成为全省八条旅游热点线路之一。特别是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接待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16万人次,创综合效益近1000万元。
城区路靓了——拉大了城市框架。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十五”以来,县委、政府围绕建设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把交通建设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城市的发展。五年中累计投资0.7亿元,先后实施了盐库至钒矿2.4公里二级油路、东环路8.2公里超一级油路以及城区7条主干道铺油工程;为配套工业园区建设,又先后实施了园区路、工业大道及商圣路等公路的建设。这些道路的建设,拉动城市框架由“九五”末的15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5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扩大了3倍多,不仅推动了县城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而且显现出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强大带动作用。特别是城区东环路的建设,沟通了城区路网,提升了城市品位,已成为淅川公路建设和城市建设的标志性景观路。
乡村路硬化了——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想富,先修路”。为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001年以来每年都安排了一定数量通油路、通公路行政村建设项目,并呈现出逐步加速的态势。2001—2003年每年解决通公路、通油路行政村7—10个,2004年仅村村通工程就安排资金2093.9万元、通达工程安排资金570万元,建设总里程达154.3公里,又解决了14个行政村的不通公路问题。县里决心在两年内基本实现所有的行政村通公路的建设目标,其中2005年完成600公里、122个行政村的通公路任务,总投资达6000多万元。目前,村村通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公路通到家门口,过去山区农民祖祖辈辈的 “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五年来,淅川公路通车里程由全市13个县市区的最后1名跃升了7个名次,排到了第六,二级以上公路里程从2000年的15.8公里上升到97.5公里,三级公路里程从2000年的226.8公里上升到近400公里。这些通道工程、升级工程和改建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县交通条件,夯实了发展的基础。目前,县内交通行车时间平均缩短达1/3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2/3以上,人们再也不用担心雨雾天会有道路不通的事情发生。淅川人走在这宽广的公路上,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内心的震撼。外地人来淅川,感触的是由衷的赞叹和对淅川快速发展的羡慕。
拉动效应:大路纵横百业兴
炮声隆隆,惊醒了沉睡的大山,通衢大道融进了大山深处,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的山民们终于看到了外面的五彩世界,多少年沉睡在山里的矿藏被开挖出来,长落在山间的特产被装载成车,源源不断地运出去……。交通条件的提升为淅川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给淅川人民带来富裕的希望。全县的交通业、运输业、商业、农业、旅游业全面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农民人均收入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据统计,“十五”期间,淅川新引进外地企业110家,外资12.5亿元,农民每年进城务工和从事二三产业的达2万余人;与“九五”相比,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4%,农民人均收入年均递增13.9%。
展望“十一五”:交通建设依然繁重
回顾“十五”交通建设,是一段“大路如歌”的奋斗史,每一条公路的修建无不凝聚着县委、政府决策者们的智慧和气魄。展望“十一五”淅川经济社会发展,即将面临着南水北调迁安、部分交通设施淹没等不利局面,同时也面临着国家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等重大战略机遇,特别是太澳高速公路(省内三门峡至淅川)的修建,以及丹江小三峡大桥、渠首高等级公路等的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淅川的交通条件,为经济发展创造更优越的交通环境,淅川的明天将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