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早年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至六届中央委员。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六届政治局委员等。曾任上海大学教务长、社会学系主任,为培养党的干部作出了重要特色贡献。1927年,主持召开八七会议。1927年冬到1928年4月,主持中央工作。六大后,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委员,并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1年后,与鲁迅一起领导左联工作,为粉碎国民党文化“围剿”做了大量工作。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政府教育人民委员。1935年2月被捕,6月18日,在福建长汀就义。
瞿秋白的肺疾是在1919年他20岁时,在北京俄文专修馆期间患上的。1920年,他应北京《晨报》之聘赴苏俄采访过程中,由于寒冷的气候、艰辛的旅途生活和工作的刻苦忘我,肺病又加重了。1925年底,已担任中央宣传部委员的瞿秋白终因长年累月的紧张工作而病倒在上海的寓所里。他每天发烧,经常吐血,与他一同工作的战友们,前来拜访他的友人们,看着他苍白的病容都不由地担忧道:“休息一段时间,找个医生看看。”
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自然是忧心如焚。杨之华在工作之余,总是尽量照顾瞿秋白的生活,几次劝他休养一个时期。瞿秋白总是微笑着说:“不要为我担忧操心。当前革命斗争这样紧张,需要做的工作那样多,我哪能放下工作休养呢?其实,我不是一直一面同敌人斗争,一面同疾病斗争的吗?还不是坚持过来了?”
就这样,瞿秋白在高烧与吐血的重病中又坚持工作了两个月。党中央知道他的病况后,便决定叫他去疗养。为了保证他的安全,还请了一位政治上可靠的医生,并通过这位医生在宝隆医院定下一间单人病房。费用由几位同志想方设法筹措解决。一切安排妥当后,中央就委托杨之华“下达”了“命令”:强迫瞿秋白进院治病。
当杨之华感激而欣慰地将这道“命令”传达给瞿秋白时,瞿秋白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微笑着说:“这样也好,给我安排了一个安静的环境,我可以实现长期以来的一个心愿了,我想编写俄国革命运动史,从中吸取有用的特色经验教训。”
瞿秋白把写作所需的材料和平日用惯的文具等杂物放入一只小提箱里,带到了医院。杨之华每天去探望他时,他几乎都要开出一批参考书的目录,让她到四马路(今福州路)的书摊、书店、图书馆去寻找。当杨之华将这些书一本本地觅了来,交到他手上时,他真像得了宝贝似地高兴。
入院头两个星期,瞿秋白还遵医嘱乖乖地躺在床上,只是还不停地读着书。第三个星期起,他竟将病房当作了书房,坐在椅子上、趴在桌子上、专心致志地写起来了。
瞿秋白把《俄国革命运动史》的写作计划给杨之华看,并说:“如果客观情形允许我,我必定在最短期间实现这个心愿。”
杨之华虽然被秋白的毅力所感动,但却不能不考虑他的健康,便劝他先养病,出院后再实行这个计划。这话似乎触动了瞿秋白的心事,他那轻松的神情即刻严肃下来,凝望着窗外春雾迷濛的远方,沉沉地说道:“编写这部俄国革命运动史,是希望有助于提高党内干部的理论和策略水平,有助于正确解决党内对中国革命问题的争论;特别在五卅之后,正确地领导农民运动和解决土地问题,更是当务之急,所以我先编写这一部分。没有时间等待了呀!”
此后,杨之华每次去医院,总要作为第一个读者阅读翟秋白的这部书稿,并把一份复写稿带回去,底稿则留在他身边。经过两三个星期,几万字的《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俄国革命运动史》第一部分)大部分编写好了。出院后,果如瞿秋白所料,繁重的工作打断了他的编书计划,但他仍陆续挤出时间来完成这部书稿,并赶在党内外对农民革命运动的争论最激烈的时候出版。
193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瞿秋白受到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打击,被解除了政治局委员之职,离开了中共中央领导岗位。但他仍以深厚的革命文学理论和高质丰产的文艺创作,担负起了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工作。
在极其严重的白色恐怖情况下,经常有危险的警报出现。接到警报,瞿秋白总忘不了携带几本书,好利用时间学习。无论是搬到新家,还是在朋友处,或是临时居留点,他都能专心致志、安详无虑地读书写作。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6小时上下,而且总是按部就班,有条有理,不会因环境的艰险、生活的动荡而改变。
这一段时期,是瞿秋白文学活动的黄金时期,仅收编在《瞿秋白文集》中的这一时期的特色文学著作,就达150万字之多。
瞿秋白一家在东照里住下不久,他想编一本鲁迅的杂感选集,并要写一篇序文,论述鲁迅和他的杂文。瞿秋白想给鲁迅一个正确的评价,以促进文艺队伍的团结战斗,并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
虽然瞿秋白对鲁迅已相当熟悉,但为了写这篇序言,瞿秋白又重新阅读研究了鲁迅几乎全部的作品,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心智,花了整整四夜功夫,写成了17000字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终使这篇序言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特色经典文献。
翟秋白就是这样,生活中排在第一位的,永远是工作。他的成就,源于勤学深究的特色求知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