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12月17日报道,裘继戎坐在化妆间的镜子前,正在细致入微地给自己上妆。起初一张白色的面孔,经过金色、黑色和红色的几笔勾勒后,让他化身成中国国粹艺术———京剧中色彩绚丽、精美绝伦的戏剧人物。在接下来的数小时中,他感受到一种只有舞台才能带来的力量。他合着锣鼓的伴奏,一边拔着高腔,一边做出各种手势。但这种角色的转换只是昙花一现。过了一会儿,这位22岁、曾接受过正统训练的表演者不得不回到现实中:在幕布落下前,他扫视了一下观众席,看到大部分都是空位子。
有着200年历史的京剧艺术正在较为年轻的中国人中迅速失去观众。中国的年轻人正在对这种拖沓的舞台表演形式失去兴趣,不再喜欢以帝王、将相和嫔妃为主题的招牌式故事,而是热衷于更加现代的艺术节目。
进行巡回演出的京剧团数量逐渐减少,而京剧表演已经成为了国有电视台受到大量补贴的日常节目。
京剧剩下的拥趸大多数是中国的老年人和外国人。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表演成为了一种文化困窘。
现在,中国政府正发起一项活动来拯救这一曾经深受人们喜爱的戏剧。戏剧学院已扩大对新学员的招收名额。
裘继戎说:“年轻人正在对这些表演失去兴趣。如果我们不再支持京剧,那么它将走向衰败。”
上月,一座装饰华丽的全新京剧艺术场馆在北京正式揭牌。拥有1100个座位的梅兰芳大剧院,将通过大规模的广告宣传以及降低票价的方式,吸引更多的观众。
中国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说,他担心有朝一日京剧将从中国文化中消失。他说:“京剧诞生于农耕时代。而现在是信息时代,它可能是过时了。为保护京剧艺术,我们需要提供一个平台,一个主要以演出京剧为主的剧院。”
京剧演员们说,他们宁可不演,也不愿改变那些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不可磨灭的部分,因为它吸引了中国大众很多年。
主攻京剧研究的美国南加州大学中国历史学副教授约书亚·戈尔茨坦说:“一旦人们开始保护某种艺术形式,就如同宣布它已死亡。但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京剧就会遭受西方古典音乐和歌剧同样的命运———只有精英阶层使其流传下去。”
戈尔茨坦说:“在20世纪初,这些戏剧曾与人们的呼吸融为一体,但现在它们已不再是观众生活中的一部分。”
有些人认为,对京剧做一下改变,在本质上并不一定意味着要标新立异。
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退休教授、京剧专家白先勇创作了改编版的昆曲(京剧的前身)《牡丹亭》。他带着这部时长9个小时的宏大作品在中国各地巡演,并在美国加州的四所大学进行演出,台下观众场场爆满。
他说:“即使是三天9个小时的演出,仍吸引了大批观众。”
白先勇的《牡丹亭》启用的都是年轻演员,用一条爱情故事线牢牢吸引住观众。他说:“这种艺术必须改变才能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