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的国家大剧院(9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英国《金融时报》10月20日表文章:中国新的梦幻大剧院(作者 安德鲁·克拉克)
沿着台阶,爬上北京北海公园那座高高的白塔。往西看,你会看到有座宝塔雄伟而孤独地耸立在那里,仿佛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象征。再转向南看,朝着中国最繁华的中央大道长安街,你肯定会看到一个闪光的蛋形建筑,就像是湖面升起的一个水泡。这会是中国的未来吗?
这个小丘似的建筑就是中国的国家大剧院———一个紧邻着人民大会堂的大型综合演出场馆。大剧院内有三大剧场,壳体顶棚由钛金属和玻璃材料组合而成,它可以说是充满活力又注重形象的“新”中国的象征。上个月,大剧院开始了一系列试演。
很少有比这更壮观的文化展示品了。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它坐落在一个人工湖的中央。通过一个透明的水下廊道进入,之后就来到了一个像飞机棚那么高、又像一个巨大温室那样开放的空间。忘了那些表演吧,这个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表演。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这个大剧院所折射出来的信息就是,中国有着可与西方顶级建筑相媲美的设施。它想表明的是,中国有的不仅是经济上的飞速发展,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文化追求上的觉醒。
作为一个建筑杰作,耗资近4亿美元的大剧院充分显示了中国的雄心。它占地近12万平米的规模已经超过了西方任何一个文化场所。
然而,剧院过于宏大反而带来了不便。它的占地面积实在太大了,以致后台的楼梯不得不被标上颜色,以帮助艺术家找到他们应该去的剧场。公共大厅也是一样让人辨不清方向:来到这里的观众必须先经过金属探测器,然后还要穿过让人眼花缭乱的光影雕塑和无数的自动扶梯。84岁的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说:“你进来之后就会有找不着方向、不知该去哪儿的感觉。”
北京的演出市场似乎并不急需这个场地。这个世界级的演出场所建在了一个世界级演出并不多的国家,因为这里的高端文化市场还不成熟。每年北京的音乐节都热衷于花大价钱请西方乐团来演出。
虽然北京人口众多,但真正有时间也有财力去看演出的人并不多,更不用说完全出于兴趣爱好的人了。你只要自己去看一场表演———就像我这个月去大剧院一样———就会发现,到现代化大剧院看演出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还是一种处在摸索阶段的新鲜经历。在昆曲《牡丹亭》的演出过程中,不断有观众进进出出,还有人用手机打电话。幕间休息之后,许多座位就空了。显然,很大一部分观众是拿赠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