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以往只知道“天下”,而没有“国际”的讲法。随着列强入侵,飘来欧风美雨,国际的概念才逐渐流行起来。清末民初时,人们将国际称为“万国”,比如万国禁烟会,万国邮政联盟,万国博览会等等。在那一时期,几乎只要两个以上外国参加的组织或者事件,都被冠以“万国”。
以百年前在上海汇中饭店举行的万国禁烟会为例,当时出席的国家只有中、美、英、法、德、俄和日本等十三个国家,而会议的名称就被命名为万国。世界上的国家不过数百个,即使所有的国家都出席,也达不到“万国”,除中国人惯有的夸张思维外,和当时中国的现状也有着密切关系。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闭关锁国,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自命为天朝大国,不可一世。将那些传递通商意愿的外国人,看成是“慕华来朝”的使节。可是此后一系列历史事件,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略北京等,警示世人“天朝”远非天下第一,而“盛世”不过“似水流年”。心目中的祖国和现实中的祖国,有着巨大的差别,心中不免产生巨大落差。“什么原因造成被夷人打败?”
“不是我弱,而是敌强”。敌人究竟有多强,他们是“万”,而我方是“一”。以“一”抵“万”,失败理所当然。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当时中国人将国际称为“万国”。
这一称呼的改变,有着积极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从落后的“华夷次序”中走出,但也有着消极的一面,带着自卑的心理,过分看低自己的实力。只有等到“国际”称呼的出现,才真正意味着中国从阴影中走出,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世界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