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形象在世界人民心目中逐步树立起来。但是也应该看到,在西方不少人的心目中,对中国还是有各种不同的认识。我大体上将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分成4种类型:
第一种是“无知”,根本不知道中国怎么回事。有人在美国曾做过调查,问中国的国家主席是谁?有很多美国人都不知道。
第二种是“误解”。因为西方媒体的报道负面消息多了,民众对中国就产生了很多的误解,包括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宗教信仰问题等等。
第三种是“偏见”。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习惯于不把中国当回事。现在中国发展那么快,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确实有些人心里不舒服。布莱尔曾经说过,这是“历史的傲慢”。
最后一种是“成见”。有些人是“逢中必反”,只要是中国的事他都反对。
对于“无知”的那些人好办,通过介绍中国的情况、通过他们到中国来旅游,增加对中国的了解,他们自然会对中国变得友好,因为他们原来并没有一定的立场。
对于“误解”的那些人,通过正面的了解,再加上通过他自己的亲身体验,也会逐渐改变认识。美国有一位记者,写了一本书,名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说的是她在美国媒体的误导下,动员全家坚持不买中国货,但是一年以后她放弃了。为什么放弃?一是她的家庭开支大大增加,同样的产品,中国货比欧洲货便宜很多。第二点更要命的是,即使她买的是美国货和欧洲货,如冰箱、电视等,但是它们出毛病以后,去买配件时,一看还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这就是一个难题了:不买中国的配件,她的冰箱和电视就得扔了,损失就更大了。所以她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到,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不能够采取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态度,这样就消除了误解。
对于有“偏见”的人,除了要增加了解以外,还得要跟他们对话,让他们逐步地克服偏见。
对于有“成见”的人,我们也要尽量地让他们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以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跟他们对话,如果他们愿意改,我们非常欢迎,“朋友不分先后”,做朋友早晚都可以。
我们要用西方人所能接受的语言来介绍自己,要讲道理。我曾经看过报道,说中国官员喜欢讲数字,西方的官员喜欢讲故事。我们对外许多报道都是讲数字,讲我们的经济增长率等等一大堆。但是这些数字对一般的老百姓来说,记不住,也理解不了。我认为,数字和故事要结合,既要讲数字也要讲故事。因为你讲故事时听众很容易理解,所以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而且你讲故事的时候,要用让人家听得懂的语言。如果总是讲我们习惯的政治语言,人家可能根本听不懂。
总之,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使西方人了解中国,消除误解,克服偏见,改变成见。如果这个工作做好了,我们就可以争取一个更加和平和稳定的环境,加快自己的发展,并有助于我们实现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著名经济学家 成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