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宣布收购汇源果汁以来,社会上议论纷纷,汇源董事长朱新礼自称“把企业当儿子养,当猪卖”。赞成“卖猪”者认为,在全球化时代,美国买中国,中国买美国,再正常不过。以“大国心态”,就要放手让老板把品牌卖给跨国公司,成就“纯商业的收购案”。
对等互惠,是自由贸易的一项基本原则。中国想买美国的品牌,就得让美国买中国的品牌,这都没错。但中国买美国品牌,其实只是我们的一个“大国想象”。一个中国品牌,美国人出价179亿港元,让国人觉得发了洋财。反过来想一想,一个美国品牌价值几何,中国人买得起吗?有人反复援引的例子是,联想收购了IBM笔记本电脑。事实上,联想只是收购了IBM笔记本电脑业务,而非买下了IBM品牌。迄今,只有美国买中国品牌,没有美国品牌完全卖给中国。
中国GDP是一个天文数字,每年财政收入那么高,在这种意义上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一个大国,居然没有拿得出手的民族品牌,那也是不可想象的。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都有一大串自己的国际化品牌,这是它们为大国的证明。有了品牌,正当如日中天,却要把它卖给外资,这不像大国所为。近两年,中国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提出了若干企业并购申请,而且远非品牌收购,但都被人家以种种理由否决了。
把汇源果汁卖掉,朱新礼发洋财不说,可口可乐也许会把汇源果汁打理得更棒,国内消费者堪称受益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陆续打造出一批民族品牌,但也陆续失去了这些民族品牌,比如乐百氏、娃哈哈、小护士、中华牙膏等,都陆陆续续被跨国公司揽入怀中。如果孤立地看每一个收购事件,都是买卖双方获利、消费者受益,皆大欢喜的样子。但从面上盘点,中国已经没有多少自己的民族品牌了,民族品牌连国内市场都不保了。
当今世界,若论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就看它有多少专利,有多少品牌。有专利品牌,坐在写字楼里数钱;没有专利品牌,守在流水线上没日没夜赶工。我们用8亿件衬衫换欧美一架飞机,就因为我们少专利、没品牌,整个国家处于世界打工者的地位。有了若干民族品牌,我们不思做大做强、推向世界,而是以“大国心态”把它卖掉。卖掉之后,我们照旧上班,照样领工资,还可以做买办、发洋财。但中国只能给世界打工,中国人只能困在流水线上干活,并继续用8亿件衬衫换欧美一架飞机。
有人根据经济自由和财产权利原则,主张朱新礼有权卖掉自己的品牌,“外人勿得置喙”。卖不卖,确是品牌所有者的权利,但在一个现代国家,私人财产权不是绝对的。发达国家标榜自由贸易,但对跨国收购也有种种限制。就表象而言,什么反垄断,什么国家安全,理由冠冕堂皇。但何谓“国家安全”?把国内品牌卖光,就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自然影响国家安全。当中国收购美国企业的时候,美国也有民族主义情绪,其否决的理由是中国威胁了他们的国家安全。此足以证明,跨国企业并购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法律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