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十五”期间,广州市根据《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及《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02—2005)》提出的发展重点和时序安排,按照“拉开建设,优化布局,新区先行,带动老区”的思路,坚持新区建设为主,旧城更新为辅的原则,积极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策略,优先推进广州南部、东部地区开发,兼顾新白云国际机场带动区的发展。重点开发建设南部的南沙地区、广州大学城以及东部的天河—黄埔—新塘地区等新区。积极推进政府主导的旧城改造更新步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逐步完善优化旧城区用地功能及布局,疏解旧城交通、工业和人口,改善旧城环境,满足旧城区居民的生活需要。推进白云国际机场(空港)、广州港南沙港区(海港)和琶洲—新造岛(信息港)三大港建设,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市结构框架已见雏形。
新区建设的同时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整合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广州市东部、南部和北部三大产业集聚区,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为城市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拓展与调整奠定良好的基础。
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通过调控城市建设用地供应得以实现。“十五”期间,城市建设用地供应基本按照《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02—2005)》的供应计划控制,以新区供应为主、旧城为辅,优先和重点供应南部地区(主要是南沙、科教文化新区)、东部地区,加强东部地区的居住用地供给,逐步使之从以工业为主的开发区向生活生产相配套的新城区发展。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大盘活、清理闲置建设用地力度,严控粗放式发展的村镇建设用地规模,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调整。
(2)整合城市功能分区,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广州市围绕“适宜创业发展、适宜居住生活”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城市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分区得到有效整合,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得到大大改善。
首先,“十五”期间,整合、完善了天河—黄埔—新塘地区功能,强化制造业基地功能,重整东部各类开发园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科学城、广州软件园、广东光谷等)空间布局与功能整合,通过空间布局调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增强产业的集聚与规模效益,建设配套齐全、功能综合的新城区。
其次,“十五”期间,广州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服务设施水平为核心,积极建设新区与改造更新旧区。结合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和轨道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引导商品住宅开发方向与规模,加快城镇解困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步伐,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特困家庭和暂住人口的居住条件,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降低旧城区人口密度,从整体上改善城市生活居住环境;完善居住区配套设施服务体系,整治居住区环境,增加休憩活动空间,改善居住环境质量。
第三,“十五”期间,广州坚持“科教兴市”战略,优化教育设施布局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拓展科教发展空间,加强文教设施建设,增强文化中心功能。重点建设了广州大学城,加快旧城区教育设施的改造、扩建工作,改造“麻雀学校”。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艺术类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文化建筑。另外,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已建成投入使用,广州歌剧院、广州博物馆、广东科学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城市文化基础设施也将相继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第四,“十五”期间,广州利用承办“九运会”的契机,大力完善体育场馆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群众性健身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市—区(县)—街(镇)—居委会(村)四级体育设施网络体系,较好缓解了全民健身场地的供求矛盾。建成广州新体育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芳村区体育中心网球场、黄埔区体育中心体育场、花都区体育中心体育场等体育设施,为广州市申办2010年亚运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五,“十五”期间,广州完善商业网点体系和商业设施建设,建设北京路、上下九路商业步行街、滨珠江风情休闲商业街,进一步发挥“千年商都”的地缘优势,提高城市商贸服务水平。
(3)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初现
“十五”期间,完善和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成以地铁为纽带,将城市公交系统、客运站点、港口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网络状的交通体系,完成了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空间结构的支撑体系的战略布局,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优化提供了支撑,促进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
轨道交通方面,地铁二号线首期工程琶洲-三元里、地铁三号线广州东-客村、四号线万胜围-新造、八号线琶洲-万胜围已建成通车,目前已有59公里的地铁线路投入运营,初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地铁环状运营线网,提前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2002-2005)的建设目标。正在建设有二八号线江南西-广州新客站、晓港-凤凰新村试验段,三号线客村-番禺广场、天河客运站-体育西段、机场线试验段,四号线新造-黄阁段、黄阁-冲尾段,五号线滘口-文冲段,六号线浔峰圩-黄沙试验段等工程。
道路交通方面,加快市域高快速路网的建设,建成了广惠高速公路、新机场高速公路北延线南段、广园东路延长线、华南路二期、京珠高速、南沙港快速路、广珠北段高速公路(化龙~亭角)等,有力促进和带动了城市的外拓和发展;加快推进城区快捷路的建设,路网不断完善,完成了大学城、南沙新区和科学城等一批重点开发地区的配套市政道路建设。另外,东二环高速公路、街北高速公路、新光快速路、华南西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建设,也正在顺利推进之中。
公共交通方面,完成了天平架公交枢纽和中山八公交枢纽的改造工程,并完成了车陂公交总站、大学城公交枢纽等一批公交站场的规划建设。
加强了公共停车场、路边停车建设,同时加强了行人过街设施的建设。满足广州市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疏解交通。
同时加快建设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2004年8月,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建成并顺利转场投入使用;广州港南沙港区一期工程4个5万吨级深水泊位建成投产,实现了广州港从“河口港”向“海港”发展的新跨越,增强了广州港作为沿海主枢纽港的功能;开工建设广州铁路新客站、武广客运专线、广深四线、广深港高速铁路和广珠铁路;完善公路客货枢纽设施(公路客运站和公路货运站)建设和布局,已建成客运枢纽11个、货运枢纽站4个。
(4)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十五”期间,广州市按照广州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启动“森林围城”计划,从根本上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广州市重点推进的“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大力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和生态建设,加大污水治理和河涌整治、截污力度,着力改善珠江水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进一步维育“青山、名城、良田、碧海”的城市格局。累计增加公共绿地900多万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重要市政工程设施的建设,水泥厂等污染企业环保迁建工程以及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开展,广州的城市生态绿地网络系统初步建成,城市景观和市容环境焕然一新,城市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指标同步提升,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城市形象得到提升,城市特色更加突出。2001年12月广州市获得“国际花园城市”荣誉称号。同年,荣获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迎九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特别奖”。2002年5月广州市又获得“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迪拜)奖”。城市形象提升与环境改善已经成为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重要因素,促进了城市投资环境和城市吸引力的提升。
(5)推进村镇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中心镇建设是新时期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认真做好中心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镇的整体建设发展水平是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广州市从2003年开始用3年时间,每年重点支持5个中心镇,共规划建设15个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市功能区划科学合理、管理高效、各具特色的中心镇。2003年我市重点建设第一批五个中心镇分别是:白云区江高镇、番禺区沙湾镇、花都区狮岭镇、从化市太平镇、增城市石滩镇,首批5个中心镇规划的审批和上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目前正按照规划建设落实。2004年第二批重点规划建设的中心镇是:从化市鳌头镇、增城市新塘镇、花都区炭步镇、白云区太和镇、番禺区石楼镇,目前已经在编制各镇的总体规划。2005年,增城市中新镇、花都区花山镇(后改为花东镇)、番禺区大岗镇、榄核镇(后改为从化市良口镇)、白云区人和镇成为第三批重点建设的中心镇。加上后来加入的南沙区万顷沙镇,广州市确定重点建设的中心镇数量实际为1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