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规划目标
立足于以承办亚运会这一体育盛事为契机,通过改造、新建和扩建一些体育设施与基础设施,带动城市新区发展和内城更新,推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塑造广州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新形象,并使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水平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2. 赛区布局方案
结合城市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功能的赛区布局。拟将亚运会主赛区设于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天河体育中心组成的市级复合型体育中心为主,广州市其他体育场配合,可形成层次分明、布局较为合理的亚运会体育场馆系统格局。
利用中心赛区布局,带动广州东部新城区的建设和东部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形成,改善东部产业带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与“东进”战略方向一致。
主赛区在现有奥林匹克中心基础上扩建,将新建个别场馆,改扩建原有场馆,同时建设奥林匹克公园、150米高的奥林匹克柱、停车场、标志性雕塑与配套建筑、景观湖、入口广场等。
依照“场馆建设引导地区发展” 联动建设开发的原则,广州亚运会比赛场馆建设与地区发展相结合,场馆布局与地区生活需求相协调,同时兼顾场馆相对紧凑集中的布局,使2010年广州亚运中心赛区的建设有力促进选点所在区域城市建设的发展,促进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整体功能的形成和提升。
3. 亚运场馆规划
2010年广州亚运会将有41个比赛项目(待定),包括28个奥运会大项:游泳(含跳水、花样游泳、水球)、射箭、田径、羽毛球、棒球、篮球、拳击、皮划艇、自行车、马术、击剑、足球、体操(含艺术体操)、手球、曲棍球、柔道、现代五项、赛艇、帆船(帆板)、射击、垒球、乒乓球、跆拳道、网球、铁人三项、排球(含沙滩排球)、举重、摔跤;13个非奥运会项目:台球、保龄球、高尔夫球、卡巴迪、藤球、轮滑、武术、橄榄球、龙舟、壁球、体育舞蹈等,还有两个项目待定。
利用原有不同规模与功能的体育场馆,新建一批场馆及改建部分已有场馆,以满足亚运会竞赛项目及训练的需要。
场馆建设方案包括新建场馆项目11个,其中省新建5个,包括奥林匹克文化体育综合馆、奥林匹克游泳跳水馆、奥林匹克网球中心、广东省重竞技综合馆和广州体院体育馆,总占地面积为19.5万平方米。市新建6个,包括广州新城体育馆、自行车赛场、南沙开发区沙滩排球场、南沙体育馆、广州开发区体育馆、白云新城壁球综合馆,2009年12月前完成全部建设项目。市维修改造比赛场馆21个,维修改造训练场馆25个,并建广州亚运村。
4. 配套设施建设
亚运村:亚运村选址于广州新城启动区,北临清河路,西靠京珠高速,占地12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5.8万平米,为亚运会官员、运动员提供住宿、生活和训练场所,该项目将在2009年12月建成。为将亚运村建成体现“智能化”和“绿色环保”的社区,还将配套建设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及道路绿地等服务设施,占地153万平米。亚运村建设共需用地273公顷,并作为广州新城启动区。
亚运村分为公共区、居住区和国际区。公共区包括娱乐中心、购物中心、餐厅、停车场、公园等共享设施;居住区建有28万平方米的运动员公寓,保证每个运动员在公寓的生活空间不少于15平方米;国际区是各国运动员活动与交流的场所,包括宗教礼拜场所、后勤服务中心。中心赛区和亚运村之间,还将建成标志性的世纪步行桥、亚运公园、纪念馆以及两条车行隧道等项目。
亚运村与亚运会各赛区拥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亚运会新闻媒体中心(含记者村):布局在亚运村附近,与亚运会总部酒店以及主要比赛场馆之间距离不超过30公里,且配备便捷、可靠的交通服务系统,行程不超过20分钟。计划设置的国际广播中心和主新闻中心将有足够的空间同时容纳3000家以上的媒体从事各种专业工作活动。亚运会后,新闻媒体中心(含记者村)将作为酒店和会议中心。按照2010年亚运会发展需求,广州计划新建、改造星级宾馆300家。按照2010年亚运会发展需求,广州计划新建、改造星级宾馆300家。该建设计划将与亚运村、记者村建设相衔接。
亚运交通。提倡和鼓励使用公共交通,保证为观众提供安全、高效的亚运交通系统,将亚运交通对日常交通的影响降至最低;乘坐地铁及市郊铁路可到达80%的比赛场馆,而公交车则可到达所有的场馆。市区内绝大多数观众可使用地铁或公交在45分钟内到达比赛场馆。
道路交通建设紧密围绕亚运场馆和亚运村,一方面保证亚运场馆周边交通的畅通、人流集散的方便快捷,另一方面应保证各亚运场馆之间以及和亚运村之间交通联系的畅通。规划85%的比赛场馆有高快速道路相连,其它场馆也有不少于2条主干道对外联系。亚运会期间将开辟亚运车辆专用车道,保证安全、快速地抵达各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