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丹强调,要增强规划的原则性,坚持“生态优先、城乡一体、组团发展、节约用地、适度规模”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城市永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要求,真正使“两个适宜”成为市民共建共享的城市形态,为全市人民营造更加美好的新家园。坚持生态优先,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避免盲目扩张、破坏生态;坚持城乡一体,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将从化和增城两个县级市也规划进来,更好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组团发展,就是要防止和杜绝“摊大饼”式的城市无序扩张,节约资源,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留出生态隔离空间;坚持节约用地,就是要增强土地忧患意识,做到警钟常鸣,严把土地闸门,把规划的权威性和控制力突出体现在建设用地规模的刚性约束上;坚持适度规模,就是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调控用地规模、人口规模、城镇规模和产业集聚规模,决不做突破人口、资源、环境容量的蠢事。
朱小丹指出,要在“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把外延拓展和内涵优化更好地结合起来,指引深化城镇体系规划,形成城市中心区、城市副中心、卫星城、小城镇4个层次协调发展的格局,更好地体现城市的组团式、集约化、分层次发展。做好城镇体系规划,要搞准市域人口预测,确定人口控制规模,在4个层次城镇体系中实行科学合理的人口梯度配置。要充分利用现有城镇资源,促进集约发展、节约发展。要实行严格的空间管制,中心城区不要摊得太大,人口增量多往其他3个层次的城镇配置,其他3个层次的发展也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长期培育、逐步完善。
朱小丹强调,要鲜明地提出把广州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论证,精心谋划,使之成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最大亮点。要从保护做起,深化市域生态结构分析,严格划定各类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区,切实保护好广州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要注重生态建设,围绕“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规划好城市生态环、生态圈、生态片区和生态廊道,使城镇组团间形成具有明显生态调节效应的绿色隔离带。要凸显特色,形成独具广州特色的融“山、水、城、田、海”于一体的生态格局。要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好城市森林景观体系、园林绿地景观体系、洁净水系景观体系、现代农业景观体系和生态旅游基地,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好去处。
朱小丹指出,现代化、信息化、枢纽型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的重要支撑,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必须科学引导和有力促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体系的现代化、系统化、信息化建设。要强化枢纽,着力提升空港、海港、铁路、公路等总枢纽的集散功能,进一步打通这些重大交通枢纽的对外连接放射通道。要依托主枢纽,进一步深化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相协调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规划。道路交通规划要与城镇体系规划紧密衔接,以道路交通建设拉动城镇化建设,尤其要注重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增强城镇组团间的通勤能力,并逐步实现与珠三角城市群的高效连通。要把系统化思想作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不但要优化要素,更要优化系统,使各类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实现高效接驳、形成有机网络,以网络支撑系统,以系统提升功能。
朱小丹强调,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产业布局不仅要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尤其要满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要按组团式、集约化、园区化的原则规划产业布局,防止无序扩张。要牢牢把握产业功能区域配置这个产业布局的前提和关键,优先考虑选择地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既不能突破资源、环境底线,也不搞粗放式的功能交叉、功能紊乱。要适应产业梯度转移的要求,推进老城区退二进三,规划好具有较强承接能力的新兴制造业集聚区。
朱小丹指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要为老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指出方向和目标。老城区改造要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千万不要刮风,不搞大拆大建。要疏解密度,减轻老城区人口环境和交通压力;要提升功能,注重优化提升各种功能片区的集约功能,促进老城区产业结构和综合服务优化升级;要凸显文化,坚持城市个性源于城市文化、文化传承是城市的灵魂的思想,以总体规划统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更高水平上保护、挖掘、整合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历史文化风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形象;要改善人居,通过危破房、城中村改造,改善老城区市民的居住条件;要优化环境,严格老城区改造密度和容积率控制,腾出空间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新区建设要认真总结和运用广州大学城、广州科学城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特别注意把握好功能分区、环境布局、城市设计、特色塑造4个要点,努力使新区建设在城市发展流动空间中为广州整体城市形象增光添彩。
朱小丹最后强调,要把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必须推进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要特别重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加强科学研究和科学论证,注重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建立规划数字平台和数学模型,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专业研究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怎么样作规划、规划成什么样,都要让市民知道,畅通市民对规划的民意表达渠道,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使规划最充分地体现市民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愿望。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划的各项法律法规,树立规划的法制化权威,实行强有力的规划依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