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重化工业陆续在广州城市外围布局,城市中心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建设“轻型化”城市中心。
一、围绕若干重要节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知识型-学习型”城市。
1、在中科院等科研院校较为集中的“环区庄”地区建立自主研发创新核心区。(在上海旧城区杨浦区已开始着力打造“杨浦环同济知识圈”。借力于上海同济大学在国内相关学科领域的强大影响力,打造杨浦区的设计创意产业群。)
2、在五山-员村地区,依托于此区域的理工科高校群以及软件园、科技园等,建设高科技孵化及中试转化基地,进而产业化辐射广州外围区域以及珠三角城市“制造圈”。
3、建设海珠区万亩果园城市湿地的同时,结合与万亩果园隔江相望的洛溪岛以及大学城,共同在城市中心打造一个知识型、学习型的城市新区。(杭州西溪城市湿地正是在城市中心区通过农村改造,营造出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二、旧城改造,着力于重塑“城市市民生活”的生态系统。
观察旧城中的“西关”、“东山”等传统商业旺地及居住集中区,都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市民生活”生态系统。(例如,历史上长堤大马路、人民南、西堤以及一德路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商业生态圈,长堤大马路与人民南提供高档消费及金融服务,西堤提供中档消费,而一德路则完成批零贸易服务的产业功能,三者构成完整的产业链。)近年来的一系列旧城改造项目,在如何营造合理的街区生态系统方面考虑欠缺周全,今后在旧城改造当中应该着力于重塑“城市市民生活”的生态系统。
三、利用广州参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机会,展示“珠江轴线”形象,打造广州城市名片。
珠江水环境改善,既是自然环境质量的改善,同时也是人文心理诉求的一种共振。通过文字、图纸、三维动画等多种形式所展示出来的岭南水乡特色,反映的是城市、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广州的生活指南,甚至是投资指引。岭南水乡特色反映出广州是一个水分湿重的城市,大气对流运动较为激烈,诸如降水、日照、台风等现象都较为突出,这些表明广州更应该也更有条件走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发展之路。时间、空间与功能,可以立体化、动态化地展现出珠江水环境与城市以及人们活动之间的关联。珠江水的潮起潮落,衬托出城市生活在日夜不同时刻的变化,珠江水的流经,展示了城市不同区域的特色,而不同区域的特色凸显出了城市不同的功能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