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叮咚》的演唱者,海政文工团,卞小贞。(来源:资料图)
康普是一个敏锐的人。当时听众工作部做了一个听众调查,显示“中国音乐信箱”是颇受好评的一个节目,同时对点播率最高的歌曲也做了一个调查统计。康普捕捉到在群众中蕴藏着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通过听众来信,和不断收集在一起的曲目表现出来的,并没有人呼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该干什么”。康普找到了王炬。“她问我,咱们能不能把这些歌搞个什么活动,把群众的呼声反映出来?”
当时一些创作活跃的音乐人和音乐界权威之间存在着情绪对立。一方面王酩、施光南、谷建芬等词曲作家创作了很多新歌,由李谷一、李双江、朱逢博等歌手演唱,在群众中流传很广;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却将这些抒情歌曲视为软性歌曲、不够健康昂扬而加以排斥。在康普的提议下,王炬和几个编辑专门开会讨论,最后决定采用听众投票的办法来反映群众的喜好。开始计划叫“优秀广播歌曲”,但后来由于评选结果引发争议,才决定用低调的名字“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
抒情音乐复苏,民众需求爆发
那时,文艺界复苏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年轻的王炬一进电台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台里不断地传达中央文件:邓小平讲话、胡耀邦讲话,都是关于文艺改革和解放思想的精神。每传达一次,老编辑们就到胶带库去翻资料本,就开禁一批歌曲。最先开禁的就是西方古典音乐、交响乐。我一听,原来有这么多好音乐!”
1966年,一位音乐学院学生给毛主席写信,告发同学听西洋音乐,崇拜“大洋古、封资修”,毛泽东当即批示:“类似这样的事应该抓一抓”。在音乐领域,大就是歌剧、交响曲等大型音乐;洋就是西方音乐;古就是传统音乐,包括帝王将相的传统戏曲。因此整个“文革”十年,充斥的都是语录歌、诗词歌,歌颂领袖歌颂革命的歌曲。
“四人帮”倒台,思想解放的潮流势不可挡。在中央广播电台,西方音乐开始解禁了,先是古典音乐,最后解禁的是苏联歌曲。但仍有这样那样的禁区:比如《蝴蝶夫人》,讲的是美国水兵的爱情,美国水兵作为“侵略者”在日本与当地女子的恋情,这是不道德的。《拉德斯基进行曲》直到1986年才开禁,因为这个曲子是“侵略者”得胜归来时入城式的欢迎曲。80年代初西方乐团来访问演出,按惯例演奏了这首老斯特劳斯的代表曲目,中央广播电台在转播时很默契地把它抹去了。
作曲家冯世全当时是《歌曲》杂志的编辑,他回忆说:“那时邓丽君刚刚进来,在香港电台、澳州电台经常可以收听到邓丽君和刘文正的歌,我们都偷偷地听,用大录音机翻录。”在歌曲创作界,作家们开始解放思想。1978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歌曲》杂志邀请部分在京歌词作家,包括金帆、晓星、刘薇、石祥等举行歌词创作座谈会。讨论会上词作家们对四人帮的“流毒”在歌曲创作上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曲调上的“高、快、硬、响”,以及歌词上的“大、空、假、废”。词作家们最后得出的一致意见是,要向天安门运动的“四五”英雄学习,“解放思想,把步子迈得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