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200万份的“15首”彩色歌片。(来源:资料图)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施光南把自己的满腔喜悦化成了一曲《祝酒歌》,这首歌欢快激昂,充满了新生活的热情,成为一代颂歌。他谱写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也被传唱一时。1979年,由刘晓庆、陈冲和唐国强主演的电影《小花》风靡全国。其主题歌,由王酩作曲,王凯传作词,李谷一演唱的《妹妹找哥泪花流》传唱大江南北。李谷一唱的另一首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是1978年北京举行亚洲羽毛球锦标赛时,王凯传和施光南创作。曲子非常好听,三拍子,带点舞曲的节奏,也很快传唱开了。此外像《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泉水叮咚》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也因为更贴近个人的抒情表达,在群众中迅速流行。
“那时好听的音乐一夜间就能走红,你可以看出来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虽然经历了政治的高压,时代的大风浪,还是扼杀不了。只要有一个机会,这股喷泉肯定会喷出来,火山肯定会爆发。”王炬说,这一切为1979年底的“15首”评选铺垫了一个最佳的时机。
从1980年1月3日到1月24日,“15首”的评选过程只有短短20天的时间,收到了25万封来信投票。
加一首革命歌?不,坚持民意表达
关于活动经费还有一番波折。康普最先提出要给评出来的歌曲发奖金,向台里申请两万块钱经费,但未能批准。王炬在当天的日记里特别失望地记了一笔:“成了一个荣誉奖”。几天后恰好《歌曲》杂志的舒小模得知此事,立即建议《歌曲》编辑部出资五千元协助举办这次评选活动。于是《歌曲》加入进来。中央广播电台在广播节目上发布评选的消息,并在《广播节目报》、《电视节目报》、《歌曲》杂志三处同时登出选票。王炬根据中央台一段时间内的点播情况,选出75首较受欢迎的歌曲作为待选曲目,制作了选票。
作曲家钟立民那时是《歌曲》杂志的编辑。对读者的热情他记忆深刻:“那时没有电话,不能发短信或上网,25万张票全是一封封信寄来的。第一天邮局通知我们去拿信,就扛回来7大麻袋的信。我们以为这已经够多了,没想到第二天来了14麻袋。”
中央广播电台那边也深感吃不消。王炬在自己的日记里记载,1月11日,收到6600封来信,“大概算高潮了”。没想到第二天达到一万多封,第四天二万五千多封,到了1月16日,“早上用麻袋背了两次来信,突破三万封,总数已达到104700封”。王炬赶紧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警卫部队联系,请部队协助统计。《歌曲》杂志方面则由从部队转业的冯世全负责,联系他的老部队北京卫戍区部队,“几个团,拆了近一个礼拜”。
《歌曲》杂志同时发布了要出售入选歌曲“歌片”的消息。所谓歌片,就是刊载歌曲词曲的彩色折叠页,售价2角一份。于是很多来信里除了选票外还夹着皱巴巴的毛币。冯世全和陈晓光作为年轻编辑,每天到部队去送信,帮着拆信,再取回战士们已经统计好的票和钱。“全是毛票甚至分币,好大一堆,我们就直接拉到银行给人家点”。这一年《歌曲》杂志社来了一个年轻人,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研究生,一来就遇上拆信数钱。“很多零钱都是皱巴巴臭烘烘的,数到后来他闻到钱味就想吐,抱怨说这不是人呆的地方,不久就离开了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