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舒小模的回忆,听众的订购总额达到39.8万元,歌片销量超过200万份。前来索要歌片的还有国外华侨。一位英国华侨寄来的英镑远远高于2角人民币,因此杂志编辑部特意为他寄了一本英汉字典。
1月底统计结果出来了,入选的15首几乎全是抒情歌曲,且关涉个人生活和爱情,与宏大叙事的革命、战斗的音乐差距甚远。这一评选结果让主办者始料不及,也引来了后面的争议。
1980年2月号《歌曲》杂志上,“15首评选揭晓”的消息发布了。不过在当年的1月22日,王炬在日记里记载道:“前15首已经统计出来,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封存。”他记录的前几首是:《妹妹找哥泪花流》,14.3万多票;《祝酒歌》,十四万零几票;《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13.3万多票。
根据当时选票上的身份调查显示,青年人占投票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从来信地址看,城市青年占了绝大多数。显然支持抒情歌曲的最大力量来自年轻人。
1月23日,又有部队补报的数据来到,“与王惊涛加班,得票多少稍有变动”。这一天下午,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音乐家协会、《歌曲》杂志、总政歌舞团等多家单位的一群专家和领导到文艺部审听当选歌曲。
编辑王惊涛到库房里挑出当选曲目,按照得票多少的顺序编好,一首一首放给大家听。一律都是抒情歌曲,听起来太软,太缠绵了。有人提出做一些“平衡”,把排在第20位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排到第一。正在讨论时,站在大录音机那里放歌的王惊涛,突然用浑厚的男低音大声地说了一句“你们这是强奸民意!”
“这事过了这么多年,就这句话永远记得。这话整个影响了这个事件。”王炬说。王惊涛的话一出口,会议室里立刻静悄悄的,谁也不说话,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其他年轻人心里很乐,偷偷说,好好好。平衡名单的事不了了之。最后出炉的结果,更明朗昂扬一些的《祝酒歌》以微弱优势超过《妹妹找哥泪花流》成了第一。
“后来批评还是很多,说我们这个评选是抒情歌曲一花独放”,钟立民回忆,音乐界有人认为这个评选倾向不健康,入选歌曲思想性、艺术性不高,不同意对外发布。《歌曲》的主编时乐蒙等人支持评选,中央广播电台方面也坚持原样发布。舒小模在回忆中曾提到,当时《周总理你在哪里》和《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分别排在18和20位,于是音协领导提出将15首改为20首评选,或者将两首歌与《绒花》、《我们的明天比蜜甜》替换。最后是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张香山全力支持,表示“就按群众的意见来”,15首广播歌曲才如实公布。
气声唱法的李谷一被指为“黄色歌女”
最后,公布的15首“听众最喜爱的广播歌曲”依次是:《祝酒歌》、《妹妹找哥泪花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再见吧,妈妈》、《泉水叮咚》、《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心上人啊,快给我力量》、《大海一样的深情》、《青春啊青春》、《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太阳岛上》、《绒花》、《我们的明天比蜜甜》、《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和《永远和你在一起》。全是抒情歌曲,其中李谷一演唱的就占了四首。
“其实每首歌单独拿出来都没有问题。但它们集中在一起就代表了一种思潮:就是所谓的靡靡之音,抒情轻柔取代了昂扬奋进的、口号式的歌曲。比如《心上人啊,快给我力量》,关于这首电影插曲就讨论了半天:一直以来都是党给我力量,爱人怎么能给人以力量?这样的十五首歌放到一起,代表了人们一种对个人化的生活,对音乐与爱情的渴望。”
王炬一直认为,并非群众真的认为抒情歌曲就一定比其他的好,而是有一种对多年的主流艺术的逆反心理。“所以十五首选出来之后,连我们这些老编辑看了都啧啧称奇。群众怎么都这么集中听这些歌?但又是千真万确的。现在冷静反思,我觉得还是有一种逆反心理。当时很多人都来信表达,认为这不是纯艺术的投票选举,而是一次对十年禁锢的反抗。”
1980年2月16日,“15首”的音乐会在首都体育馆举行,上万观众把场馆挤得水泄不通。李谷一、李双江、郑绪岚,每首歌都是原唱到场。
冯世全说,《歌曲》杂志因为这场评选受益良多:“15首之后《歌曲》的发行量直线上升,哗的一下,我们的发行量从几万份涨到1983年的37万多份”。发售歌片也为杂志社和音协带来了几十万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