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沼气不仅可以解决农民生活用能,保护生态环境,而且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被农民喻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等。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对于农村沼气建设的支持力度,农村沼气发展进入了加快普及的新阶段。但目前,我国沼气生产的主要原料仍是畜禽粪便,这使得农户具有养殖习惯或农户所在地区具有养殖场成为发展沼气的必要条件,从而制约了沼气在更大规模和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因此,开发新的原料来源,解决沼气原料问题,成为沼气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与此同时,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我国秸秆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我国每年产生各类秸秆资源总量约为7.7亿吨,可利用量约有6.8亿吨,其中,除饲用1.6亿吨、工业原料和新型能源开发利用3000万吨、直接还田5000-6000万吨外,大多数都是直接燃烧或未加任何开发利用。这不仅浪费了资源,更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大量的秸秆也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利用途径。因此,利用秸秆为原料生产沼气,既可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又可以拓宽沼气的应用领域,在经济、生态、能源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北京市顺义区与农业部有关司以及北京化工大学密切合作,切实加大了秸秆沼气生产技术的研究、试点工作力度,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一、试点基本情况
2007年,北京市在顺义区南坞村建成了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秸秆沼气工程。试点项目于2007年下半年开始建设,2008年初建成,现已投入正常实际运行。该试点总投资400万元,共设计有4个容积各为200立方米的发酵罐,通过批式发酵、交错进料等方式,实现了稳定的产气和供气。按每户每天用气1.5立方米标准计算,该项目可解决300户居民的用气问题,每年还可生产有机肥料456吨(60%含水率)。
其基本的生产流程是,秸秆先经机械搓揉处理,然后进行3天化学预处理;预处理后的秸秆投入厌氧发酵罐,接种后封罐进行厌氧发酵(50-60天);产生的沼气经净化后贮存,再由管网输送到用户。与畜禽粪便生产沼气的工艺相比,主要不同在于增加了预处理程序以及改进了厌氧发酵反应器的型式,且不外排沼液,可实现完全的循环利用。
二、技术创新点
长期以来,由于秸秆的木质纤维素含量较高、不易被厌氧菌消化、发酵产气量低以及密度小、体积大、不具有流动性等理化性质,秸秆一直都未能大规模用于沼气的生产。该试点项目通过自主创新,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从而基本解决了完全以秸秆为原料生产沼气的技术问题。
1、发明了快速化学预处理方法。通过在发酵前,对秸秆进行快速、无害化的化学预处理,预先把秸秆转化成易于消化的“食料”,可提高秸秆的产气率50-120%,使得秸秆的产气率超过了猪粪和牛粪的产气率。该技术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2、研发出了适合秸秆物料特性的高效厌氧发酵反应器。秸秆的密度小、体积大、不具有流动性,因此,现有用于畜禽粪便生产沼气的反应器都无法直接用于秸秆的生物气化。该试点项目针对秸秆特殊的物料特性,研究和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反应器,可实现秸秆的机械化进、出料和自动化高效搅拌,解决了秸秆发酵传热、传质效率低,发酵效率低等问题。
3、采用温室增温保温技术,实现常年生产沼气。把反应器放置在温室内,利用温室作用提高发酵温度。在不外加能量的情况下,在春、秋季实现中温发酵,在夏季实现高温发酵,冬季只需少量加热即可实现正常发酵。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沼气越冬以及不能常年供气的难题。
三、运行情况分析
目前,试点项目运行总体状况良好。在没有任何外部加热、只利用温室效应情况下,发酵温度可达30-40度,保证了均衡供气。项目运行成本也较低,大约每产1立方米沼气,折合需要水、电、人工等费用0.5元,需要秸秆原料收购费用0.33元,总计约合0.8-0.9元/立方米,而目前向农户供气的价格是1元/立方米,可补偿运行成本,能够持续运行。同时,与液化气等比较而言,1立方米沼气的热值相当于0.5公斤的液化气,而1公斤液化气价格为6-8元,按此推算,1立方米沼气价值应在3-4元,但目前只收1元,因此,农民使用沼气也明显省钱,且使用方便,安全可靠,随着液化气等价格的不断攀升,这种以村镇为单位的沼气集中供气模式很受村民欢迎。
项目所在村还考虑,将来村民还可以用秸秆换沼气,进一步降低收费标准。同时,还可以把发酵后产生的沼渣作为有机肥料返还给村民,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发展生态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