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围绕富裕农民、繁荣农村,莱阳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工业理念来经营农业,以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来指导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创业致富能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力地促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全市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2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15元。
一、用现代经营理念谋划农业,推行先进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原则,突出蔬菜、果品、畜牧三大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布局。一是实施集约经营。在依法、有偿、自愿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农业大户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全市建起了500亩以上的果蔬连片方170个,培育了200个养殖专业村、400个养殖小区。二是发展特色种养。立足传统和资源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特种、特养、特色加工为主要形式,保护和发展莱阳茌梨、莱阳芋头、莱胡参、五龙鹅等地方特色产品,产品远销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和北京、上海、广东等大中城市。全市涌现出了10万特色种养专业户,每年仅原料收入一项20多亿元,户均2万元。三是积极拓展外向农业。全市通过对外商租赁的形式,把外商投资从二产引到一产,大力发展郊区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先后引进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客商建立起高标准农业开放园区,建起高标准的濯村工农业观光园、朝日啤酒农业示范园等,对外商租赁土地2.1万亩,年租赁费1100万元,安排劳动就业2000多人,拓展农业经营领域。
二、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农业,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附加值。一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以农业专家、农业科技人员分片包干为手段,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建立科技指导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二是强化示范引导。各镇处根据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起1--2处高标准科技示范园。按照农户总数5%的比例培育各类科技示范户以及科技示范村,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成果转化步伐。三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了农业生产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体系,市里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市级农产品检测站和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制定了农业主导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目前,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莱阳推广普及了测土配方施肥、安全控害灯、水果套袋、畜牧良种繁育、新型种子包衣等农业增产增效技术,促进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全市共发展绿色食品基地8万亩,基地原料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主要农产品优种率达到98%以上,无公害化水平达到100%。
三、用现代工业理念引导农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一是多形式发展龙头企业。坚持大中小并举,采取合作建、乡企转、国企改、外资引等形式,多种经济成分一齐上,先后吸纳各方面资金50亿元,兴办食品加工企业近300家,加工能力达到130万吨,产品涵盖了10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畅销国内大中城市和亚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涌现出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企业1家,过20亿元的2家,过10亿元的1家,培育了龙大、鲁花2个“中国驰名商标”,鲁花花生油和龙大粉丝2个中国名牌产品,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相配套、产权联结紧密、产品各具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体系。二是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莱阳采取农民自己办、企业牵头办和农口部门参与办等多种形式,倡导和兴办了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86个、社员4.7万多户,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市里成立了产业化信息服务中心,专门负责收集、研究市场信息,向农民提供准确可靠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进行生产,克服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架起了企业与农民、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加快了农民的致富步伐。
四、用优良的设施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经济实用型塑料大棚等的水果、蔬菜、食用菌保护地栽培,充分利用光热等自然资源,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全市共建设各类大棚6000多个,保护地栽培面积达到15000亩。二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积极推广与规模生产相适应的大型农机具和设施农业机械,全面应用机械深松、复式整地、果园打药、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秸秆粉碎还田等节本增效的农机化技术,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6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8%。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村村通油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客车等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打通致富的渠道,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784个行政村全部达到村村通客车的标准,684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硬化路目标,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99%、入户率达到70%以上。
五、用现代化知识培育农民,提升农民素质,提高科学务农和转移就业能力。首先是抓好农民培训。市里围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采取举办培训班、实地操作等方式,对农村青年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培训;依托农广校和农业职业学校,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面向农民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培养一批具有中专学历的种养能手和经营能人,年均培训农民劳动力3万人次,全市80%以上的农民学会了1—2门实用技术,农民年劳务收入达9亿元。其次是抓典型带动。对发展现代农业效果明显的农户,每年市财政拿出6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扶持,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