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宜都市农业局科技人员结合科技入户对全市农民增收的情况进行一次调查,调查表明: 尽管2006年宜都市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由于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使农民持续增收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广大农民还得跨越七道坎。
其一,农民自身素质低,影响农业增产增效。从宜都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年轻人特别是女人都外出打工,务农的农民基本上是45岁以上的男人和中老年人。而且,占调查总数76%的农民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观念落后、创新意识淡薄,很难推广运用农业新技术,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生产出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影响增收。农村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与建立高产高效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其二,农资价格上升过快,削减了减、免、补惠农政策效果。近年来,国家通过补贴政策、保护价政策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在农产品价格增长的同时,农资价格顺势上涨,涨幅超过了农产品价格,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部分抵消了农产品的涨价收入,折扣了国家惠农政策的效果,影响了农民持续增收。据调查,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达53%;而农业补贴对家庭收入的影响程度,83%的农户认为一般,12%的农户认为较小,只有5%的农户认为没有影响。
其三,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制约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种地不纳税还领补贴,这一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由此引发新一轮土地承包热,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凸显。而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阻碍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种粮大户转移,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管理,难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其四,家庭承包制使生产成本增加,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现行的一家一户土地承包制,造成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单一,制约了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经营,阻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推进。而且,农业仍是一个传统脆弱的产业,种植、加工、销售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基本上是单个小农户以传统的小农经济方式进行生产和销售,很难使农民增收实现量与质的飞跃。
其五,农民融资难,影响农民持续增收。当前农民融资碰到的难题是融资渠道窄。农民融资渠道主要是农信社贷款和民间借贷两种渠道,导致农民融资成本过高。自2004年10月加息后,信用社贷款普遍一浮到顶,最高利率达12.834%,每万元贷款比加息前多付利息265元,而民间借贷利率为10%-20%。农民借贷利息负担沉重;农民因缺少法律认可的抵押物,融资难度大;农民融资风险大。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对自然条件依赖程度高,一旦遭受高风险自然灾害,农民将没有能力归还贷款本息。
其六,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入没能满足大额农业资金需求。随着国有银行的信贷投放从县域经济中退出,农村信用社虽已成为支农的主力军,但相对于农户资金需求而言,整个农业信贷投入仍呈现总量不足、结构不对称等现象,包括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和金融服务功能只能满足小额农户贷款需求,难以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农业等大额农贷的资金需要;同时大额农贷信贷户一般没有完善的土地使用证、房产证等,在担保上无法或很难落实,造成农村金融支持与农业资金需求错位,阻碍了三农的发展,也影响到农民增收。
其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影响农民持续增收。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富余的问题,把剩余的部分劳动力转移出去,这样不仅可以使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增加收入,而且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又可以带回另一部分收入。但近年来,许多乡镇企业都处于不景气状态,人员需求越来越少,而且城市下岗人员增多,加上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缺少一技之长,农民进城务工的困难增大,致使农民收入增长又多了一重阻力。
|